北宋皇帝親自出題 這6道題難倒無數才子(圖)
宋徽宗繪《唐十八學士》局部。(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宋徽宗,他作為北宋的皇帝丟了江山,這是他的恥辱。但作為畫家、詩人、書法家,他給後世留下了珍貴的財富。
宋徽宗作皇帝時擔任了「翰林圖畫院」院長,兢兢業業地當起美術教授,編寫教材,親自授課,培養美術人才。
為了把最優秀的人才吸收到畫院,徽宗建立考試制度,正式納入科舉考試之中,稱「繪畫試」。分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六科,摘古人詩句作為考題,要求考生畫出詩句的意境,構思巧妙,不落俗套,做到筆意俱全。
不僅如此,宋徽宗還親自出考題,擔任主考,批閱試卷。有這樣幾道考題堪稱經典。
考題一:野渡無人舟自橫
此題取自唐朝詩人韋應物的《滁州西澗》。應試者大多畫一空舟繫於澗邊,或者畫一鷺鷥立於船上,或者畫一鳥落在船桿……
受到徽宗賞識的卻是這樣一幅畫面,一個臥於船頭的船夫,寂寞失落,百無聊賴。作者意在說明此水無人過渡,連擺渡之人也無聊,打起瞌睡來。既突出無乘客,又突出無人「渡」,緊扣詩句。
考題二:踏花歸去馬蹄香
這個題目也是獨具匠心的。如何表現「踏花歸來馬蹄香」中的「香」?「香」是抽象的,只能用鼻子聞到,不能用眼睛看到,怎麼畫出來?
有的考生絞盡了腦汁,在「踏花」二字上下功夫,畫面上畫了許許多多的花瓣兒,一個人騎著馬在花瓣兒上行走,表現出遊春的意思;有的畫家煞費苦心在「馬」字上下功夫,畫面上的主體是一位躍馬揚鞭的少年,在黃昏的疾速歸來;有的畫家運思獨苦,在「蹄」字上下功夫,在畫面上畫了一隻大大的馬蹄子,特別醒目。
徽宗看了,都不滿意。
這時,一幅畫吸引了目光:夏日接近黃昏的時刻,一個遊玩了一天的官人騎著馬返回鄉里,馬兒疾馳,馬蹄高揚,幾隻蝴蝶追逐著馬蹄蹁躚飛舞。
這位考生當然脫穎而出,以榜首的位置入選畫院。
考題三:竹鎖橋邊賣酒家
這是畫院的著名試題之一。眾多考生皆重於酒家,以小溪流水、野渡小橋、竹林清風等藉以襯托,皆不中徽宗之意。
唯有一名叫李唐的畫家,獨闢蹊徑,畫了一泓溪水,小橋橫臥,橋邊則是一片竹林,唯有那鬱鬱蔥蔥的翠竹中,掛著一幅迎風招展的酒帘。
徽宗看後大悅,認為酒家藏在竹林中正符合「鎖」字的意境,親自圈點為第一名。
考題四:深山藏古寺
這個題目要畫好並不容易,畫中的古寺要「藏」起來,又要讓人覺得它是存在的。
有的考生在山腰畫座古廟,半遮半露,總算有「藏」的意思……
有的在叢林深處畫座古廟,有的只畫出廟的一角或一段殘垣斷壁……
一連看了很多幅都無新意,這時一幅畫深深吸引了主考官,他再仔細端詳了一番,便連連點頭稱讚,說:「好,好,這才是『魁選』之作呀!」
這幅畫好在哪裡呢?這幅畫中,根本沒有廟,畫的是崇山峻嶺之中一股清泉飛流而下,泉邊有個老態龍鐘的和尚,正一瓢一瓢地舀水。就這麼一個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的題目表現得透徹極了,把「藏」字表現出來了。
和尚挑水,當然是用來燒茶煮飯,洗衣漿衫,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廟;和尚年邁,還得自己來挑水,可以想像到那廟是座破敗的古廟了。廟一定是在深山中,畫面上看不見,這就把「藏」字表現出來了。這幅畫比起那些畫廟的一角或廟的一段牆垣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題意。
考題五:嫩綠枝頭紅一點
「嫩綠枝頭紅一點」,應該還算好表達,難就難在題目還有後半句「惱人春色不須多」。如何表現這種春色不須多的境界呢?
中規中矩的答案就是這樣的,直接在綠葉上畫了朵紅花,或是一叢綠葉中露出朵紅花。
但有位畫家畫了綠樹中裡一個亭閣,一位仕女正倚欄而立,她嬌艷的櫻桃小口在一片綠的畫面中顯得明艷照人。這樣一來,就把「一點紅」的含意作了靈巧恰當的展現。不用說,這位畫家憑藉這一巧思脫穎而出。
考題六:蝴蝶夢中家萬里
此題取自「蝴蝶夢中家萬里,杜鵑枝上月三更」,寓意很深。詩句出現「蝴蝶」、「子規(杜鵑)」、「樹枝」、「明月」,表達了遊子孤眠異鄉的空虛寥落心情。
眾考生皆不中意,唯一被選中的是王道亨的試卷。
王道亨所繪的是蘇武牧羊圖,畫面上蘇武假寐,在異國的冰天雪地中,正在打瞌睡,睡夢中一定是千萬里遠的家鄉:林木扶疏,雙蝶追逐其間,上立子規,月正當空,木影在地。猶聞啼聲。王道亨較好地把握了題目的含義,一舉奪魁。
以上,宋徽宗的考試方式叫「詩題取士」,這讓畫家們深刻領悟到了畫畫除了要掌握好傳統的基本功,更要鍛練詩意的想像空間,以更高的層次理解繪畫。
對於考進來的畫家,宋徽宗還對他們不斷培訓。比如徽宗要求畫院的畫師觀察,孔雀要飛起來的時候,先抬左腳還是右腳也要搞清楚。在這樣的格物精神下,出現很多寫實的畫。比如,宋徽宗的《蠟梅山禽》,這張畫是迄今最早一張「詩、書、畫」都是自己原創的作品。
宋徽宗繪《蠟梅山禽》(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到了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汴京,將徽、欽二帝押送北方,汴京被洗劫一空,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恥」。
被囚禁期間,對於這樣一位藝術家皇帝來説,宋徽宗受盡精神折磨,寫下了許多淒涼的詩句,「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山南無雁飛」,讓人無限哀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