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父母的態度 是人品的展現(圖)


對待父母的態度,是一個人是人品的展現。(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曾經有個老人到手機維修店修理手機,師傅檢查了半天,卻跟老人說手機沒壞。

老人一聽到這話,瞬間就流下悲傷的眼淚:「原來手機沒壞,但為甚麼我都接不到孩子的電話呢?」

老人接不到電話,當下反應是手機壞了,也不願相信是子女淡忘了自己。

這則故事,相信會讓許多子女感到心虛,讓很多父母感到心酸。

每個人都不是聖人,總有各種不完美,父母也一樣,難免會犯一些錯誤:或許苛責,或許觀念古板,或許讀書太少不懂教育。

大多數的父母帶領我們來到生命的起點,卻無法陪伴我們走到人生的終點。在母親生下我們時,剪斷的是血肉的臍帶;但母親離開時,剪斷的卻是彼此情感的臍帶。這或許就像斷了線的風箏,枯了根的樹木吧!

前些日子,費玉清在宣布退出娛樂圈時,曾在信中這樣寫道:

「當父母去世後,我頓失了人生的歸屬,沒有了他們的關注和分享,絢麗的舞台讓我感到更加孤獨。」

相信許多人也會跟費玉清有同樣的感觸,孤獨的不只是演藝圈的舞台,更多的是人生的舞台。父母還在世的時候,不管我們身體如何,年紀多大,天塌下來也總有人幫忙頂著;但父母不在以後,一切就只能靠自己撐著這片天了。

孔子曾說過:「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不遠遊,並不是意味我們不能去外面的世界闖蕩,而是指我們出門在外,一定要讓父母知道你去了哪裡,什麼時候會回來。

我們在小時候,感到孤單、害怕的時候,總是渴求父母的陪伴保護;但在長大以後,卻常常忘記父母其實也需要我們的陪伴。

我們是否曾經想過,自己能陪伴在父母身邊的時間,大概還有多少呢?

網路上曾有人嘗試算過:

假如一年只有過年七天的時間,可以回家陪伴父母,而每天相處的時間頂多算上11小時。

假設父母已經60歲,他們還可以活到80歲,那麼我們能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就只剩1540個小時,換算成天數,也不過就64天。

當然這種算法不一定適用每個人,但我們陪伴父母的時間越來越少,卻也是個不爭的事實。

我們總以為來日方長,即使再晚,父母還是會待在屋子裡等待我們回家,但殘酷的時光,卻從未因此停下腳步。

每個人都希望長大能夠衣錦還鄉,與父母分享榮耀,善盡孝道。可是我們卻也常常忽略時間的無情,人生的無常。

國際巨星李小龍,在年輕時隻身奔赴美國學習武術,雖然遭受很多歧視,甚至沒人願給他工作。等他後來終於成為享譽全球的超級巨星之時,他的父親卻因病去世了。

李小龍回到香港之後,很是自責,一遍遍在紙上寫下「子欲養而親不待」。

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體會,不知珍惜;可當我們明白的時候,卻已經失去了。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只要父母在世一天,我們都有義務和責任好好照顧父母;一如小時候,父母含莘茹苦扶養我們長大一樣。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