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信於民莫害民「作法自斃」教訓深
商鞅,又叫衛鞅,或稱公孫鞅,是衛國君主的後代。他從小愛讀法家書籍,喜歡政治和法律,是魏國丞相公叔痤的門客。丞相看出衛鞅是人才,打算向魏君推薦;哪料自己得了重病,臥床不起,眼看氣息微弱,沒有救了。魏惠王這才登門,向他請教如何處理國家大事。公叔痤喘息著說:「我沒有別的話。我家的門客衛鞅,年紀雖輕,卻很有才能,希望君王把國家大事都交給他吧。」惠王從沒聽說這個人,當時半信半疑,沒作回答。
公叔痤又說:「君王呀,你若不願重用他,就一定把他殺掉,千萬別讓他到別國去啊。」惠王含糊地點了點頭,走了。
魏惠王走後,丞相(公叔痤)馬上把衛鞅召來,一再表示歉意:「我剛才向國君談了你的情況。我是先為國家,後講私人感情。先給君王出主意,若不用你,就殺你;現在,再來告訴你,你就趕快逃命吧。」
衛鞅聽了,很不以為然,答道:「君王既然不能接受你的建議重用我,又怎能重視你的意見,來殺死我呢?我是用不著逃走的。」丞相只得嘆息作罷。
魏惠王果然沒把衛鞅放在眼裡,認為丞相病糊塗了,在說昏話。公叔痤死後,衛鞅本來可以繼續混日子,但他胸懷大志,豈肯虛度年華?不久,聽到秦孝公貼出招賢榜,公開招聘能夠幫他富國強兵、改革政治的人才。衛鞍便悄悄地渡過大河,離開魏國,到達咸陽,投奔孝公的寵臣景監,被引薦給孝公。商鞅提出自己治理國家的設想,一下子就與孝公的想法合拍了,兩人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衛鞅決定變法,和保守思想的代表人物甘龍,展開辯論,取得了勝利。他公布新法條令,主要是說,嚴密戶籍組織,重視農業生產,明確等級制度,強調為國殺敵,立功的受賞陞官,無功的撤職為民。
為了爭取老百姓的信任,他把一根木桿,豎在國都南門口的鬧市中,旁邊貼著佈告:誰能將木桿移到北門口的路上豎著,犒賞十斤金子。
過路的人看了,都莫名其妙:一根木桿,又小又輕,不費吹灰之力就能移走,移去北門又有什麼意思呢?不是在開玩笑麼?
衛鞅見沒人響應,又增加獎賞:「誰能把木桿移到北門的,給五十斤金子!」
有個人壯著膽子,扛起木桿,晃晃悠悠地移到了北門路口。看熱鬧的人,跟著一大群。
衛鞅馬上召見這人:「很好,你相信我的命令,認真執行,我就照章獎勵。」隨即交給他金子五十斤。
在場的人都驚得呆了,紛紛議論:移動木桿,輕而易舉,尚能兌現巨額的賞金,何況國家公布的法令呢?從此以後,秦國的百姓相信衛鞅說到做到,轟轟烈烈地行動起來了。
可是,推行新法,直接損害了咸陽城中貴族富戶的利益,他們紛紛抵制,蠢蠢欲動。太子也違反了新法條令。但是,太子是未來的國君,是不能接受任何處分的。怎麼辦?該讓太子的師傅來代替:學生犯法,老師教導不力,不是應該處罰嗎?於是將太傅公子虔、太師公孫賈(兩個人名)召來,數說他們失職的罪責,將公子虔處刑,在公孫賈臉上刻字。這麼一來,所有的反對派,都被鎮住了,新法很快推廣開來。
十年過去了,秦國從根本上改變了面貌: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百姓對公事很熱心,不為私人利益爭鬥,天下富足太平。
有些過去反對變法的人,這時又讚揚起新法來了。可是衛鞅毫不領受這份美意,反而冷冰冰地下了另一道命令:「跟法律搗蛋的,就是這種人,一律流放到邊遠苦寒的地方去。」這樣,國家的政治問題,法令的好壞,有利還是有害,誰也不敢再議論了。
由於他的巨大功勞,孝公封給他大官爵,賞賜「商於」地方的十五座城池。因此衛鞅又稱作商君。
他的變法手段非常殘酷、嚴厲,殺了許多人,並且還得罪了太子和他的師傅。大批舊貴族,也都很憎恨他。他知道反對的人不少,便住在家裡不敢出門,又組成強大的私人衛隊,保護安全。整天提心吊膽,日子很不好過。
紀元前338年,秦孝公死了,太子秦惠文王即位。他不顧商君對秦國作出的重大貢獻,只想發泄私憤。太傅公子虔等人,誣告商君謀反,投合了惠文王的心意,於是下令追捕衛鞅。
商君(衛鞅)逃出咸陽,到了潼關,想住客店。店家請他掏出通行證,商君哪裡自己要用通行證呢?主人馬上拒絕道:「商君有命令,客店如果收留沒帶通行證的旅客,是要株連坐牢的。我不敢留你住宿啊。」
商君聽了,啞口無言,不禁喟然長嘆道:「我自己制定的嚴酷法令,原本是用來限制百姓的,最後竟把自己困住了。我真是作法自斃啊!」
他趕緊逃到魏國,竟又被送回商於,被抓到咸陽。秦惠文王用衛鞅制定的「五馬分屍」的殘酷刑罰,將他處死了。這又是作法自斃啊!
正是:
行事首在為人民,
不可殘酷待百姓。
將心比心最重要,
「作法自斃」教訓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