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早糾正 越少吃虧的「破窗效應」(圖)


越早糾正,就會越少吃虧的「破窗效應」。(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相信許多人都聽過一個故事:有個小孩,在小的時候第一次偷東西,他偷了一根針。他的母親覺得只是一根針而已,就沒有教育他,於是養成了他以後的一次又一次的偷東西。

後來,他長大了,東西也越偷越大。

最後在一次偷東西被屋主發現後,他失手打死了屋主,被關進大牢,判了死刑。

他在刑場上,對著他的母親大哭:「如果我第一次偷針的時候,你就嚴厲的懲罰我,我今天就不會死去。」

俗話說「千里之堤,毀於蟻穴」,若最初的那個小誘惑沒有引起我們的重視,最後它將會變成擊垮我們的罪魁禍首。

人,一旦放任自己有第一次,就會有以後的無數次。生活中,很多人都在講堅持,但是真正做到堅持的人卻很少。這是為什麼?

已70歲的村上春樹從1982年的秋天開始跑步,一直到今天,堅持了幾十年,他是怎麼做到的?

曾堅持過跑步的人,都會遇到過這種狀況:今天太忙,不跑了;今天太累,明天再跑,今天心情不好,不想跑……而當有了第一個藉口,就容易放棄堅持,到最後,往往就會完全放棄。

但是村上春樹不一樣,他說:因為不想跑步,所以要去跑步。因為從未有過一次「偷懶」,所以他堅持到如今。

堅持把一件事情做到底,確實很難,因為我們總有不想做的時候,也總會給自己找理由,讓自己處於安逸的狀態。

但是,即使堅持一件事很難,也絕對不要讓自己有放棄的第一次想法,因為放棄了一次,第二次就更容易了。

破窗效應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力浦.辛巴杜於1969年進行了一項實驗: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他把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

而放在帕洛阿爾托的那一輛,停放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

後來,辛巴杜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

一間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他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牆上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

在一個很乾淨的地方,人們會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人們就會毫不猶豫地隨地亂扔垃圾,絲毫不覺得羞愧。

這就是「破窗理論」的表現。

好的東西人們會儘量保護它,而好的東西一旦有了劣痕,人們就會自覺的任其變得更壞。

讓一件原本好的東西變壞,往往是由一個看起來很小的行為產生的。就像第一次遲到,沒有被懲罰,然後養成了遲到的習慣,第一次降低對自己的要求,最後變得對自己沒要求。

當我們為某件事找過一次藉口,主動放棄堅持,接下來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所以,不要給自己那些放任自己的第一次機會,不要打破自己的第一扇窗戶。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