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去了印度才知道 華裔為什麼贏不過印度裔(圖)

 2019-04-17 10:4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0
    小字

去了印度才知道 華裔為什麼干不過印度裔
去了印度才知道,為何華裔干不過印度裔。(圖片來源:SAM PANTHAKY/AFP/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9年4月17日訊】在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印度裔無論是在實業界、科技界、經濟界、大學還是政府等等,都全方位超越華裔,這是不爭的事實,相關報導也有很多。但是為什麼在北美,印度裔比華人混得好?下面來看看最近網路熱傳的一篇文章《去了印度才知道 華裔為什麼干不過印度裔》(文章作者名字不祥),內容大致如下:

在我去印度遊學前,碰巧看到一篇文章,是矽谷知名華裔創業家王維嘉先生所寫的。他去年12月份去印度遊歷2週,感悟良多,在他的長文中他專門探討了「老印在美國為什麼比老中混得好?」。我相信他也一直在尋求這個答案。

當我看完王先生的文章,我知道他的答案正是我所探究的,我相信他的判斷。所以,後來的遊學之旅,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去驗證他的觀點,其後從我這裡也完全得到證實和認同。下面引用兩段他在文章中的看法:

「這次印度之旅,我想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印度的法律和政治制度和美國太相似了。這套體系是一整套精細的自下而上的利益分配的博弈體系,其中的規則和玩法沒有多年的浸泡很難掌握。而中國自秦朝以來就是自上而下的行政體系,一切聽皇上的,老百姓對於利益分配根本沒有任何發言權。

久而久之大家對公共事務很淡漠,甚至就沒有‘公共事務’這個概念,所謂‘自掃門前雪’、‘一盤散沙’的根源正是在此。難怪印度人抱團,自下而上的博弈就是要靠抱團啊。所以印度人到了美國就和在自己國家一樣,像谷歌CEO劈柴去國會作證一點不怵啊。」

「這套法律和政治體系從1952年到現在一直在運行,可以想像來美國的印度移民從小就耳濡目染,浸泡其中,所以到了美國簡直輕車熟路,又是講英語,和在母國沒什麼區別。而中國人對這一切都很生疏,許多人甚至待了很多年都搞不清楚這個系統是如何運轉的。當然印度人要混得好了。」

王先生的觀點,或者說我們最終找到的答案很簡單:就是印度的制度環境和西方基本一樣,而中國則根本不同;由此導致了印度裔和華裔(無論是新移民還是其後幾代),在西方社會的生存和發展狀態迥異不同,也導致了華裔整體上全面落後於印度裔。

王先生在文章中提到的一些具體例證,像民眾對選舉的積極參與,像大家對公共事務的關心,等等,我們這次遊學中都有同樣的觀察和感受。比如我們在尼赫魯大學和幾位女博士生交流時,她們都坦誠表達過,她們畢業後第一想去政府工作,其次就是去NGO組織,她們希望能積極參與政府或公共事務,改變印度社會,實現人生價值。

在印度旅行,剛開始或表面上,會感到印度與中國或亞洲文化很相像,所以我們都會有一種很自然的親切感,但隨著深入瞭解和體驗,就會感到印度在很多方面更接近西方社會,包括從思維方式、人際交往、規矩禮儀,甚至是飲食習慣等等;與中國則是漸行漸遠,「形似而神不似」,這個「神」更多體現在制度層面,而制度的影響太重要太深遠了。

很多人在總結華裔和印度裔差異時,會指出華裔不關心公共事務、不願意參政議政,這種現象的確普遍存在,原因是什麼呢?其實根源還出在制度上的不同。

參政議政(也包括其他方面的創新突破)最需要的是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或者說批評精神、批評意識和批評能力,特別是對政府的批評。這方面中國人(包括海外華人)最為缺乏,並非是因為中國人天生就不好批評(其實正相反,中國人的挑剔能力隨處可見),而是因為某些恐懼,這種恐懼與生俱來,如鬼附身。

如果無法消除這種對「批評」的忌憚和恐懼,華裔群體無法真正站立起來,無法真正融入主流,也無法趕上和超越印度裔。印度裔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他們對美國、對加拿大、對印度,都可以無所顧忌、理直氣壯地批評,在批評中不斷完善和進步。

中國的崛起和強大,對海外華人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還需要繼續觀察和思考。同樣,印度也正在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是否海外印度人也會躁動不安和紛紛回國呢?應該說,這種情況也會存在,但對印裔群體的影響不同於華裔的情況,這除了各自出國和移民的背景不同之外,還是因為制度上的差異。

因為社會制度的相似性,印度人出得來,也回得去(包括下一代),這種來來往往對兩方面都是雙贏和互補;但華裔情況則有很大的不同,因為社會制度的差異性,出來難,回去更難,這種進進出出對自身和群體也更多是困擾和損耗。

這次去印度遊學,很高興找到了華裔和印度裔有落差的根本原因,但同時對華裔群體的未來,又多了幾分失望和憂慮,因為這種制度上的差異性是我們個人難以解決的,甚至很長時間內還看不到解決的希望。那該怎麼辦?我和朋友討論時,這幾點值得關註:

第一,每個人每個家庭都先把自己的日子過好、過正常了。參政議政、為民發聲,固然重要,但首先還是要像本地人、印度裔等移民那樣,按照本地的方式去生活,融入進來才能被認同,紮下根來才能有發展。

第二,在居住國和祖籍國之間必須選好自己的位置。兩頭通吃看起來很美,過去似乎也行得通,但這個不可持續,弄不好就是兩頭不討好,也很容易讓下一代迷失方向,成為「夾生飯」,他們今後的發展更是大問題。

第三,華人自身必須抱團取暖,並和其他族裔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今後華人在北美在海外的發展,很可能會出現一個比較艱難的時期,對此要有各種準備。現在應該想的不是超越印度裔或其他族裔,而是多學習多合作,不斷做出新貢獻,努力塑造新形象!

期待有一天華裔和印度裔不再有原生態的根本不同,期待有一天能夠相互學習、攜手共進!

責任編輯: 何慶兒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