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千古名醫系列】中華藥王—孫思邈(圖)


孫思邈認為,人要順應自然規律生活,違背正常規律就要生病。(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中華文明五千年,英才輩出。古人云:「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尤其是在中華文明鼎盛時期的唐朝,很多行業都出現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頂尖人物。在醫藥界,唐朝的孫思邈被後世譽為之「千古藥王」,曠世千古,上下五千年,無人與之媲美。

孫思邈是隋唐時期古雍州華原人(581年~682年),享年102歲。他七歲開始上學,每天能誦讀一千多字。二十歲左右時,他喜歡談論老莊和百家學說,也喜歡閱讀佛經。當時的洛陽總管獨孤信見了他之後感嘆地說:「這是一個聖童,只怕他器大識小,很難被任用。」後周宣帝之時,孫思邈以王室多變故的原因,去太白山裡隱居了。隋文帝輔政的時候傳令讓他做國子博士,他卻稱病不受。並對周圍親近他的人說:「再過五十年,應當有一個聖人出世,那時候我將助他濟世救人。」

五十年之後,唐太宗李世民即皇帝位,把他召到京城,非常感嘆他的容貌之年輕,對他說:「看見你,我因此懂得有道的人實在應當受到尊重,仰慕,廣成等神仙確實不是虛傳。」太宗再三要授給他爵位,他堅辭不受。唐顯慶四年,唐高宗召見他,請他做諫議大夫,他再次堅辭不受。上元元年時,他托病請求還鄉,高宗特賜良馬給他,並把鄱陽公主的城邑賜給他居住。當時的名士,如宋之問、孟詵、盧照鄰等人,都以師弟的禮節待他。

他一生一邊行醫,一邊採藥,曾先後到過陝西的太白山、終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嵋山等地。廣泛蒐集單方、驗方和藥物的使用知識,在藥物學研究方面,他為後人留下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兩本巨著。這兩部著作被譽為中國古代醫學的百科全書,起到了上承漢魏,下接宋元的歷史作用。日本在天寳、萬治、天明、嘉永及寬政年間,曾經多次出版過《千金要方》。孫思邈仙逝之後,人們將他隱居過的「五臺山」改名為「藥王山」,並在山上為他建廟塑像,樹碑立傳。每年黃曆二月初三,當地民眾都要舉行廟會,廟會時間長達半月之久。

孫思邈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由於他精通養生之術,年過百歲而視聽不衰。他將儒家、道家以及外來古印度佛家的養生思想與中醫學的養生理論相結合,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他的高超醫術出神入化,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傳奇的故事。

起死回生 一針救兩命

孫思邈在行醫途中,有一次遇到四個人抬著一口薄棺材向郊外的荒丘走去,後面跟著一個哭得淚人一般的老婆婆。孫思邈定神細看,發現從棺材的底縫裡滴出了幾滴鮮血,便急忙上前擋棺詢問詳情。原來棺材裡是老婆婆的獨生女兒,因難產剛死不久,胎兒仍在孕婦的肚子裡。孫思邈聽罷認為這個產婦可能還有救。

於是他就請求抬棺材的人趕緊撬開棺蓋。只見產婦面色焦黃,伸手摸脈竟發現還有微弱的跳動。他趕緊取出隨身攜帶的銀針,選準穴位,扎了下去,並採用捻針手法,加大力度。過了一會兒,「死去」的產婦竟然奇蹟般地睜開了雙眼,甦醒過來,同時腹中的胎兒也生出來了,發出一聲清脆的啼哭。老婆婆見孫思邈一針救了兩條性命,倒頭便拜,四個抬棺的也長跪不起。從此,孫思邈能起死回生的聲名傳遍四方,被稱為「活神仙」。

施展神通 引線診脈

唐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后懷孕已十多個月卻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臥床不起。雖經不少太醫醫治,但病情一直不見好轉。太宗為此每日愁眉緊鎖,坐臥不寧。他經大臣徐茂功推薦,將孫思邈召進了皇宮。

但是,在中國古代有「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教,太醫給宮內婦女看病,都不能夠接近身邊,只能根據別人的口述,診治處方。由於孫思邈是一位民間醫生,又穿著粗布衣衫,當然不能讓他接近皇后的「鳳體」。因此,他一面叫來了皇后身邊的宮娥採女細問病情,一面要來了太醫的病歷處方認真審閱。根據這些情況,他加以分析研究,就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後他取出一條紅線,叫採女把線繫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從竹帘拉出來,孫思邈捏著線的一端,在皇后房外施行「引線診脈」。

片刻之間,孫思邈就診完了皇后的脈。原來,孫思邈施展了神通,僅依靠著一根細線的傳動,就能輕易地診斷人體脈搏的跳動。

對症施法 巧醫唐王

貞觀初年,唐太宗在一次抵禦外寇入侵的作戰中,被敵軍困於一座山頭之上。他在山上的水潭飲水時,由於體困頭暈,把他頭上戴的龍紋玉飾映在水中的倒影看成是一條小蛇,此後總是疑心自己飲水時吞下了這條小蛇。待到班師回朝之後,他越想越覺得噁心,進而嘔吐,竟成疾病。

宮中太醫用藥幾劑,均不見效。魏徵只得請來孫思邈為他診治。孫思邈見唐太宗面無病容,腹中並無異物。問清病因之後,他苦苦思索:蛇若吞進肚子,症狀應更為嚴重,但現在只是幻覺疑惑,實為心理疾病。於是孫思邈先給唐太宗開了安神之藥,然後拿來唐太宗出征時戴的帽子,讓人打來一盆水,再讓唐太宗前來觀看。唐太宗在盆裡看見一條龍紋的倒影,恍然大悟,頓時消除了心中的疑惑,病也就痊癒了。

巧治龍王 德加異類

孫思邈不僅治好了無數的患者,由於他修煉有方,醫德高尚,還留下了許多醫龍救虎、德加異類的神奇傳說。

在一個雷雨交加的深夜,孫思邈修築在高山懸崖下的茅屋木門被人敲響。他打開門之後,看見門口站著一位白衣秀士,當時天空雷轟電閃,暴雨如注,奇怪的是這位白衣秀士的衣服竟然滴水未沾!孫思邈問他:「你要瞧病嗎?」白衣秀士急忙點頭稱是。

孫思邈讓他進屋坐下切脈之後說:「你非人類吧?」白衣秀士一愣,隨即鎮靜下來回答:「何以見得?」孫思邈微微一笑:「你來則有電閃雷鳴、狂風暴雨相助,靜則風雷電全息。你的衣服在暴雨中絲毫不濕,加之你的脈象無不顯示特異屬性。如我猜得無誤,你定是水府之尊棗神龍吧?」白衣秀士聽了連連點頭,連稱:「難怪真人的大名,天上地下無所不知。真是盛名之下,其實不虛!」說完就介紹自己的病症:「數日之前,我因一時餓得急了,飲食勿勿,不知什麼物件一下堵塞了我的食道。於是連日來苟延殘喘,只能喝些稀湯以維持生命。」孫思邈聽後讓童子提著一桶湯藥放在白衣秀士座前,督促他盡快飲服,中間不可稍息,否則此病難治。

這白衣秀士一聽急忙捧起桶來,一口氣就將那一桶湯藥給灌入了肚中。肚中一陣翻騰,那喉頭又覺忍耐不住,立即低下頭來,「哇」的一聲,就著那桶大吐不止。當那白衣秀士驚疑地看到在那吐出的穢物中竟有一條長蛇混雜其中時,他由衷地讚到:「真人靈丹妙藥,確是手到病除!」孫思邈「哈哈」一樂道:「什麼靈丹妙藥,只不過一桶醋拌蒜泥而已,酸辣交加,那蛇自然待不住了。」他頓一頓,接著說:「你病根雖除,元氣未復,我再為你扎上一針,即可一勞永逸。」那老龍聽了連聲稱好。

孫思邈即走到白衣秀士的背後,取出一支尺餘長的金針,對準他那頂心偏後的位置猛地扎下。那白衣秀士一聲吼叫,即化出原形來,真正一條銀光鱗鱗水桶粗細巨龍。軟癱盤結在地上動也不能動一下。那銀燈似的一對大眼,定定地瞅著孫思邈。孫思邈說:「我金針拔下,你即騰身向屋內石壁猛竄。如能穿此山岩石壁,騰身雲中,你的元氣也就真正恢復了。」說著話就伸手拔下那龍身上的金針,喝道:「快穿石岩!」那白龍扭動身姿即向那石岩竄去。很快在那石壁上沒入身形。但是那石壁上從此也就留下了一座寬闊幽深的巨洞。

不一會兒,空中傳來白衣秀士的聲音:「真人德加異類,為神仙之榜樣。我即返還府,防澇救旱,永為人類造福!」孫思邈打開門來,只見空中一道閃電,白龍身形在雲際中晃動之後沒入茫茫的天空之中。

救治猛虎 串鈴傳世

孫思邈在一次下山醫治病人之時,返回途中忽見灌木叢中躥出一隻吊睛白額的猛虎。儘管這位修道之人已經超然物外,對生與死都看得很平淡,但是猛然出現這種情況,孫思邈仍然大吃一驚。

那猛虎也似乎知道孫思邈誤會了它,行至距離孫思邈三尺遠之處,即收攏兩隻前爪,叭伏於地,似在模仿人的叩首之狀。孫思邈感覺奇怪,心中暗想:難道這山大王要求治病不成?於是問道:「你這老虎難道身上有什麼毛病,需要我治療嗎?」

只見那虎將頭在地上連叩三下。但是此時孫思邈卻想到:龍王是神靈之種,獸王可是殘忍之類。虎餓食人,人人均願手刃之而後快,我豈能救之以治成助紂之實?就對它說:「我生平有三不治,惡棍不治,妖邪不治,殘害人群者不治。你是山中凶獸,我為你治好病,不就是幫助你去害人吃人嗎?」說完即昂首挺胸向前走去。那猛虎緊緊地跟著他,用嘴輕咬他的衣角,口中「嗚嗚」有聲,眼中竟也有淚水「嘩嘩」流下。孫思邈是修道之人,慈悲無量,見虎如此也心生傷感,不禁落淚。即止步說道:「你定要我為治病亦可,但要保證今後決不傷生害命!」那虎即放下他的衣角像羊一樣趴伏地下,點頭應許。孫思邈又說:「人類亦多有言而無信者,為防你亦有此毛病,你每天需要到我面前張嘴將牙齒給我檢查!」那虎亦點頭應許。

孫思邈就為那隻虎治好了病。這虎也真重信義,每天跟在他的身前身後護衛。孫思邈入山採藥,牠好為其背藥簍,銜藥鋤;出診時好為他當坐騎,銜藥箱,真成了孫思邈的忠實護衛兼僮僕。古代的郎中身上背上藥箱,手上套上圓圈串鈴,走銜過巷,齊額頭舉著「丁零丁零」地搖個不停。這「串鈴」據稱就是當地孫思邈為獸王除疾病,用以撐在虎口中伸入手臂操作用的醫療器械。

孫思邈是中華醫學發展先河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星,他在中華醫學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功績,千餘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和崇拜。唐太宗李世民稱讚孫思邈:「鑿開徑路,名魁大醫。羽翼三聖,調合四時。降龍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師。」孫思邈以德養身,以醫藥濟世為懷,不慕功名利祿,他在《千金要方》中,把「大醫精誠」的醫德規範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醫德高尚。他是名副其實的「千古藥王」。

本文留言

作者貫明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