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年號多源自中國古籍 新年號為「令和」


2月24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左)、日本明仁天王(中)和王后美智子(右),在國家大劇院紀念君主加冕三十週年的儀式後迎接觀眾。(圖片來源:Pool/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9年3月31日訊】4月底,日本明仁天王將退位,在5月1日由德仁接位登基,成為新天王,也代表著明仁所使用的年號「平成」,即將走入歷史。今(1)日上午11時半,日本政府公布新年號為「令和」做為新年號。「令和」出自於日本最早的日語詩歌總集《萬葉集》:「初春令月,氣淑風和」。雖然日本是一個現代化發達國家,但仍然保留著不少古時傳統,其中之一就是天王年號。

根據外媒報導指出,其實日本天王年號制度,應用相當廣泛,從政府公文、商業表格、一般文書、日曆及電腦系統等方面,都用和歷紀年,如果到日本旅遊時,也可以見到年號的蹤影。因此更換年號對日本而言,可說茲事體大。

明仁天王在生前就決定退位,這與以往的日本規定不一樣,其原則規定天王在逝世之後,才會更改年號的。所以,日本民間對新年號也越來越關注。

實際上,日本社會各個單位,不論政府機關或商業機構,大部分都以年號紀年,使得日本年號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尤其著名的歷史事件,例如明治維新等也都使用和歷表示;媒體報導亦習慣使用年號表達年份;甚至外國人至日本生活,登記文件之時,也必須配合使用和歷來填寫出生日期。對企業而言,新年號的公布,意味著也要盡快更新印刷品及電腦系統,以要確保改元順利。

日本年號所使用的漢字,都來自於中國古代典籍

其實,日本已經習慣使用年號紀年,主要是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歷史上最早的年號的是漢武帝,他使用了「建元的名號」。6世紀,朝鮮半島的新羅,就已經使用了年號;日本在7世紀中葉也開始使用年號,該國最早的年號是在645年飛鳥時代孝德天王即位時的「大化」,而明仁天王的「平成」年號,已經是第247個了。

日本年號所使用的漢字,都來自於中國古代典籍,例如《詩經》、《史記》及《藝文類聚》等。日本的第一個年號「大化」,就是出自於《尚書》大誥的「肆予大化誘我友邦君」、《宋書》卷二十的「神武鷹揚,大化咸熙」及《漢書》卷五十六的「古者修教訓之官,務以德善化民,民已大化之後,天下常亡一人之獄矣」;而明仁天王使用的「平成」年號,是出自於《史記》五帝本紀的「內平外成」和《尚書》大禹謨的「地平天成」。

在日本的247個年號之中,第一位使用最多的漢字為「永」,總計共用了29次;其次是「天」和「元」,總共使用27次;第3位是「治」,共使用了21次,第4位的「應」,也使用了20次。

日本年號的變更

日本古代的年號,如果在遭遇到天災人禍、人事變動之時,就會更改年號,例如平安時代(794-1185),曾經因為哈雷彗星接近,而憂心會引起天災地變,因此而更改年號;德川幕府末期的孝明天王(1846年至1867年在位),在這17年期間,就曾經更曾改了6次年號,分別是嘉永、安政、萬延、文久、元治及慶應。

1868年,從明治天王登基開始,日本就參考當時的清政府,採用了一世一元制,其規定天王自即位至逝世,必須要採用同一個年號,也有人視之為天王「時間統治」的象徵。但在二次大戰日本戰敗之後,舊王室典範被廢除,天王制度也遭質疑,當時昭和天王就一度被針對與勸退,甚至還有人提出要廢除年號。

1947年,日本在新憲法制度之下,制訂了新王室典範,但其中並無關於年號的規定。

1950年,日本的學術會議向內閣總理大臣和參眾兩院議長提出了廢除年號的建議,並改採西曆。因學術會議批評年號並沒有任何科學意義及法律依據,甚至還轟指年號和天王主權是表裡一體的,其與民主主義相違背。

1977年1月,日本社會黨準備提出年號廢除法案,後經政府慎重考慮之後,拒絕廢除年號。

1979年制訂了《年號法》,透過政令來加以確定年號、且規定年號僅會於王位繼承之時,才會進行變更;同年又制訂了一個年號的選定方式。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