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鬥劇壞人心 東漢兩位皇后堪稱宮廷楷模(圖)
《漢宮春曉》明 仇英(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按:現代宮鬥劇把后宮描述成爭風吃醋,鬥心機鬥狠毒之地,而事實上,中國傳統中,居高位者必須有大德,比如東漢的兩位皇后就是宮廷女主人的楷模。
東漢時期,有兩位名聲頗高的皇太后,一位是馬援的女兒馬太后,一位是鄧禹的孫女鄧太后,她倆的共同特點,都是謙虛謹慎,勤儉樸素。
著布衣吃糙米飯的馬皇后
東漢明帝死後,馬皇后的養子漢章帝即位,皇后就變成了太后。漢明帝在世時,對外戚相當嚴厲,馬家沒有人謀到高級職位。漢章帝感念母后的恩情,要封贈三位舅父,馬太后堅決拒絕,告訴皇帝:「凡是提出這種建議的人,都不過是向我討好,以便轉彎抹角撈好處,千萬相信不得。我穿粗布衣,吃糙米飯,不用脂粉,不燒香料,是天生的節儉嗎?不是的,是要作榜樣!前年,我回家去看看,家門口熙熙攘攘,車如流水馬如龍,請安問候的人絡繹不絕。家中奴僕盡是綠衣白領,神氣得很。回頭看看我的車夫,寒酸極了。我沒有指責他們,只把每年給他們的生活補貼取消了,讓他們去反省吧!不能太寵,嚴格點好,給舅家進爵加官,弄不好,會蹈王莽的覆轍。」章帝誠心實意地爭辯說服,馬太后就是不答應。
馬太后告訴京城的官員:馬家親族如果干預政治,說人情,拉關係,一律依法懲辦。又告訴親族:凡是不守法紀的,斷絕親族關係,遣送回家種田。這樣一來,馬家的人,比過去更加謹慎了。
過了幾年,章帝覺得天下太平,硬要封贈舅父為侯爵。馬太后得知情況,便把自己的想法,寫信告訴兄弟馬廖:「我年輕時,羨慕古人立言立德,名垂青史。現在老了,依舊小心自愛,不貪虛名。我要求兄弟同心同德,是想在閉上眼睛的時候,沒有遺恨。哪知到了今天,你們還要封侯拜爵,我就只能抱恨終天了!」
馬廖兄弟三人,看了太后的信,深感不安,堅決辭謝外甥(漢章帝)的封贈,只接受「關內侯」的榮譽頭銜。
重視節儉縮減皇室開支的鄧太后
馬太后死後三十多年,鄧太后出現了。
鄧太后名叫鄧綏,從小愛讀儒家經典,文化修養很高。先是漢和帝的貴人,陰皇后妒恨她,揚言要把鄧家人殺光。鄧綏貴人,小心謹慎,經常關門獨坐,不見皇帝。後來,陰皇后被廢棄,漢和帝硬要立鄧貴人為皇后,她推辭了七八次,才勉強接受,但一切物質待遇,都不要。凡是聽到鄧家人要提升,她一律不准。因此,胞兄鄧騭(讀制)在和帝時代,一直沒能升上去。
漢和帝死後,嬰兒劉隆繼位,鄧太后垂簾聽政,實際上是女皇帝。她要鄧家兄弟做心腹大臣,但沒有取代帝位的野心。不料,劉隆長到一歲左右就死了,史書上稱為「殤帝」,即是夭折的幼兒皇帝。鄧太后把和帝十四歲的侄兒劉祜迎進宮裡,接替皇位。鄧太后繼續執政。她佩服馬太后一家人,給馬家舅老爺的後代重新封贈,表彰前輩的功勞和品格。鑒於前代外戚專權的惡劣後果,她對犯罪的親族,毫不通融,往往要加倍處罰。鄧家兄弟也很清醒,多次要求離開宮廷,辭掉侯爵,態度誠懇,鄧太后很贊同這種做法,答應了他們的請求。
鄧太后繼承了馬太后的作風,重視節儉。她下令縮減皇室的開支,除了祭祀陵廟,宮中吃的糧米不許挑選,有什麼就吃什麼。早晚只吃一樣葷菜。把各地的貢獻減掉大半,離宮別館的儲藏不能添,用完了就算。宮裡的女犯人都放回老家。上林苑的獵鷹,也全部賣掉了。
鄧太后很重視皇室的文化教育,她招聘道德學問都很好的儒生作博士,教授宗室子弟和青年侍衛。把劉家和鄧家的近親七十多人,集中在塾學裡,五歲發蒙,學習經書,每年都親自監考。她給堂兄鄧豹去信說:「公侯家庭在衰敗之際,錦衣玉食,高車駟馬,威風凜凜;談到學術文章,倒像常年關在圍牆裡,眼睛一抹都是黑。不懂歷史人事,不知是非好歹。災禍臨頭的原因,大概就是這樣吧!」
這年夏天大旱,百姓苦不堪言。鄧太后想到:「天有大旱,可能人間有大冤!」她便到洛陽監獄巡視,親自審問囚犯。有個犯人本來無罪,受不住拷打,冤稱殺了人,渾身上下都是傷痕,不能行動,用竹兜抬來見太后。犯人害怕旁邊的獄官,不敢出聲。等他被人抬轉去時,他的頭稍稍抬了一下,嘴巴動了幾動,好像要說什麼。鄧綏太后看得明白,叫抬回來,自己審問。終於弄清了冤情,立刻下詔把洛陽縣令關進監獄,要他抵罪。
事也湊巧,太后還沒回到宮裡,天上的大雨,就傾盆似地下起來了,萬民皆喜!
鄧太后掌權十五年,政治上比較安定。外家人封侯作官的固然不少,但沒有誰想推翻漢室,另立鄧家天子。但是,漢安帝長大了,要求太后歸還權力,她卻不答應。為什麼呢?她發現安帝並不長進,怕出大事,寧可自己忙忙碌碌,也不放心交權。這給鄧家留下了後患。當鄧太后一死,安帝受到奸臣挑撥,把鄧家人關進監獄,有的遣送回鄉,有的勒令自殺,幾個月內,所剩無幾了。這是大出鄧太后之意外的。賢臣與百姓們,都暗自唏噓,流淚。
馬太后和鄧太后,兩人品格相近,雖然帶給外家的後果不一樣。可是,在歷史上,都推尊她們,稱頌她們是宮廷女主人的楷模!
(事據《資治通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