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關於所謂「中國奇蹟」的對話(4)

作者:袁斌  2018-12-27 22:0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袁斌:一樁徹頭徹尾的虧本買賣

王教授:上次我們談了「中國奇蹟」的主要受益者是誰的問題。今天我想接著和你探討與交流一下「中國奇蹟」的代價問題。

張先生:好的。不過我想先請教一點,你為什麼要和我們探討與交流這個問題,也就是說探討與交流這個問題有什麼意義和價值?

王教授:我想是這樣,凡是具有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評價經濟增長,不能只看收益,也要計算成本。只有在扣除成本之後,才能看出經濟增長的淨效應(也就是「含金量」)究竟有多高。淨效應並不一定跟收益成正比。即便收益再高,數字再漂亮,但如果成本居高不下,經濟增長的淨效應肯定也不會大。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經濟的高增長,所謂的「中國奇蹟」便立刻露出了馬腳。

張先生:你這裡所說的經濟增長的成本具體指什麼?

王教授:按照經濟學家的解釋,經濟增長與作為國民財產和自然資源總和的國民財富密切相關。經濟增長固然能創造新的財富,帶來收益,產生正效應,但因為人類認識的有限性和技術進步的相對性,人們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會使已有的財富損失浪一部分,也就是說要付出一定的代價,這就是經濟增長的成本,也就是經濟增長的負效應。具體而言,這個成本指的是經濟增長中除去生產投入之外所付出的自然成本和社會成本,前者包括環境成本和資源成本,後者包括因為分配不公、社會分化、勞工權利得不到保障、教育低下、人口數量失控、管理不善以及道德滑坡等社會因素引起的所有經濟損失成本。顯然,只有當經濟增長的收益大於成本時,社會的財富存量才會增加,經濟增長的淨效應才是正的,含金量才會高;反之,如果成本大於收益,社會的財富存量就會減少,經濟增長的淨效應就是個負數,經濟增長就成了一樁得不償失的虧本買賣。

而中共宣揚的「中國奇蹟」即GDP成績單,恰恰沒有扣除經濟增長的自然成本和社會成本,只告訴了我們社會當期新增加了多少財富,經濟增長的正效應有多大,並沒有告訴我們經濟增長的成本即負效應有多大,在付出成本產生負效應後,整個社會的財富存量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動,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如果是增加了具體又增加了多少等等。總之,沒有告訴我們經濟增長的淨效應究竟是怎樣的。就連中國官方的統計權威也承認「GDP不能準確地反映財富的增長」。

張先生:我聽說為了彌補GDP的這個重大缺陷,準確反映財富存量的變動情況也即經濟增長的淨效應,國外經濟學家在GDP的基礎上提出了綠色GDP的概念。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在綠色GDP的研究和推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4年,中國政府也開始了綠色GDP的研究工作,並初步建立了中國綠色GDP的核算體系框架。是這樣嗎?

王教授:你說的沒錯。所謂「綠色GDP」,簡單地講,就是從現行統計的GDP中扣除自然成本和社會成本,從而得出的真實的國民財富總量。換句話說,只有從GDP中扣除自然成本和社會成本之後,才能看出經濟增長究竟有沒有帶來國民財富的淨增長?如果淨增長了,是否跟GDP的增長同步?一言以蔽之,才能看出經濟增長的淨效應究竟是多少。

張先生:那麼,從綠色GDP的角度來看,「中國奇蹟」的成本究竟有多大?中國經濟高增長的淨效應到底如何?

王教授:簡單的講,一旦採用綠色GDP的核算標準,所謂的「中國奇蹟」什麼「中國的世紀」、「厲害了我的國」立馬就會原形畢露。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組組長牛文元教授在21世紀論壇2001年會議上曾披露:「多年計算的平均結果顯示,中國經濟增長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透支』獲得的,這種代價至今仍存在於我們的經濟發展之中。」

2006年6月5日,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祝光耀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辦的《中國的環境保護(1996-2005)》白皮書新聞發布會透露說,生態環境的破壞或者環境污染的影響對中國國民經濟造成的損失到底有多大?政府相關部門做過研究,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分析結果是佔到GDP的8%,而世界銀行提出的比例是13%。「我們在西部調查的基礎上又作了一個分析,損失大約為11%左右。這幾個數字強調的角度不同,差別比較大,總的來說,大概就是10%左右。」

《半月談》雜誌刊載的「中國奇蹟背後:長期偏重經濟發展忽略自然規律」一文告訴我們:有關部門的資料顯示,從2002∼2006年的5年間環境污染給中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近6億。若從對生態環境破壞的角度來計算,中國每年因生態環境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6萬億元,佔GDP的12%多。據《全國環境統計公報》顯示,2000∼2006年全國共發生環境污染及破壞事故11,706次。其中2006年全國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達到了842次,平均每天發生2起,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億元。

張先生:也就是說,一旦扣除巨大的自然成本,中國的GDP將縮水不少。是吧?

王教授:是這樣。2004年2月16日,央視國際播發的報導《中國經濟自主增長遭遇「可持續發展能力低」挑戰》稱,「據有關部門統計,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平均增長一直保持在8.8%的高速度,但其經濟增長成本卻高於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據世界銀行綜合自然資本、產出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計算的人均財富,中國為6,600美元,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7.7%,位居192個國家的第161位。」

同年3月4日,新華網刊載的一篇題為「中國對片面追求GDP增長說不」的文章更明確斷言:「數據顯示,1985年至2000年的15年是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期,GDP年均增長率為8.7%。但如果扣除損失成本和生態赤字,即自然部分的虛數和人文部分的虛數後,這期間中國的『真實國民財富』僅為名義財富的78.2%。這意味著,過去15年中國GDP的實際年均增長率只有6.5%。」

知名經濟學家劉勝軍博士說得更直白:「如果充分考慮高昂的環境污染成本,中國的GDP實際上並沒有增長。換言之,經濟陷入了『零和遊戲』的狀態」。

張先生:你列舉的這些還只是「中國奇蹟」的自然成本吧?

王教授:對。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尚未公布有關經濟增長的社會成本,即包括因為分配不公、社會分化、勞工權利得不到保障、教育低下、人口數量失控、管理不善以及道德滑坡等社會因素引起的所有經濟損失的任何具體數據,但從已有的資料來推算,這個成本顯然不小。試想,如果再把這部分成本扣除掉,中國的GDP還將縮水多少?所謂的「中國奇蹟」,到頭來完全有可能是白玩了一場的零增長,甚至很可能是一樁徹頭徹尾的虧本買賣。

来源:看中國來稿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