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秘史遭揭 華為欲撇清與北京關係恐無果(圖)
華為的司標看起來是不是像「牙齒」?也許它就是中共的尖牙。(圖片來源:GREG BAKER/AFP/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12月22日訊】(編者註:以下來自自由亞洲電臺)
中國華為集團本週二在深圳舉行國際媒體記者會。華為CEO胡厚崑對《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美聯社、法新社、彭博等13家西方媒體稱,該公司與中國政府無關。此言遭到網民質疑,認為中國情報法已經賦予華為在國外蒐集情報的權力。有知情人士稱,華為對其員工也有特別要求。
韓國《中央日報》報導,處在中美貿易摩擦風口浪尖上的華為CEO胡厚崑本週二(12月18日)下午在深圳華為總部召開記者招待會。胡厚崑稱,「華為作為一家中國公司,不屬於與中國政府相關的產業機構,而是一家技術公司。華為一直在努力更加透明公開化,外界有聲音要求我們公開公司的股份結構,我們每年都會針對相關信息提供報告,通過報告書來公開我們華為的業務」,還稱,「我們沒有收到來自中國政府的任何要求。這一事實也能從過去30年我們沒有出現過任何安全問題的經歷中得以證實。」
廣州網際網路專家張先生本週三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時表示,儘管華為全力掩飾與政府的關係,但很多事實證明華為不是民營企業:「華為公司說跟政府沒有如何聯繫,怎麼可能呢?它介入了政府一系列的行為,比如說它建立了長城防火牆,讓國人不能瀏覽國外的網站。第二,它輔助建立了金盾工程,人臉識別系統,你走在大街上被拍攝一張照片,幾分鐘內,各種信息全部顯示。再有就是華為手機自帶屏蔽系統,外網登陸不上。」
在回應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被加拿大警方拘留一事上,胡厚崑說,「我們對於孟晚舟被捕事件將不做過多回答,但我們一定會按照法律程序來解決問題。」對於澳大利亞、英國等明確表示不會使用華為設備的問題,胡厚崑表示,「如果華為的設備及解決方案方面有問題的話,請出示相關證據」,他強調稱,「我們在耐心等待最大的通訊市場,靜候向美國出口的機會。」
此次華為記者招待會邀請了《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美聯社、法新社、彭博等13家歐美媒體及日本《日本經濟新聞》、韓國《中央日報》。
一位與華為員工有過接觸的人士對本臺披露,華為內部,部分從事特殊行業的員工,他們的社交活動受到限制:「他們是有保密協議的,但是後來把它(華為)包裝成民企,才可進軍到其他國家的一些項目裡面。所以華為產手機只是表面的,其實華為有很多其他項目,你要看他是做哪一塊項目,如果做手機的人可以公開,不公開的是那些高技術人員,(對他們)是有規定的,交什麼樣的朋友,跟什麼樣的人接觸等。」
這是孟晚舟事件後,華為首次向西方媒體記者發出採訪邀請。有眾多網民質疑華為聲稱與中國政府沒有關係。一網民稱,根據中國《情報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的內容解釋,如果中國政府讓華為收集情報,華為不從,將面臨「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因此,「任何組織和公民都應當依法協助和配合國家情報工作。」 另有網民稱,在共產黨專制下的中國,華為能做得這麼大而沒有軍方及國安背景,根本不可能。
面對「華為在美國的事業有何計畫」的提問時,胡厚崑表示,「美國是最大的通訊市場之一,因此我們不會放棄美國市場。眾所周知,事實上我們現在並沒有取得良好的成績,在美國的業務非常受限。但是,我們不會中斷在美國的業務。
(編者注,以下為大陸公眾號「老蠻數據解析站」披露的華為發展秘史)
任老闆1944年出生於貴州教師家庭,算是書香門第,1963年考入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畢業後在工地上干了七年。1974年應徵入伍,還是當基建工程兵,一直干到副團級,1983年退伍。此後任老闆到了深圳南油集團,在其下一家子公司任職。根據其本人的說法,該子公司經營不善,任老闆到1987年終於痛下決心辭職,創辦華為,開始從事自香港進口通訊設備的工作。
然而在這裡我必須交代一下背景:
1987年代的中國對進出口有著極其嚴苛的限制,等閑之輩根本無從獲得進出口批文,尤其是通訊設備這種科技型設備,歐美各國本身就在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兩年之後更是直接對中國進行處罰,嚴禁此類產品的對華出口。任老闆能從事這種敏感設備的進口業務,當然不是他自稱的所謂在困境中創業,而是在代行國家意志。
到1980年代末期,處罰如期而來,華為無法再從國外進口成套設備,於是轉為想方設法的進口關鍵零部件,再在國內生產配套零件併進行組裝,由此開始介入生產領域。由於華為是當時的中國唯一的通信設備提供商,所以它迅速的實現了擴張,並在1990年代佔領了中國廣大的中西部通信設備市場。至於東部地區,依然傾向於突破封鎖進口國外的先進設備,進行基站建設,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2000年之後中國加入世貿,大部分的對華技術封鎖解除。這個時候華為已經在中西部地區的通信基站和網路建設中積累起了豐富經驗,特 別擅長省錢,建出高性價比的通信網路。華為的經驗是在設備上能國產的就盡量國產,類似晶元這些實在無法國產的核心部件,就以華為集中採購的方式跟美日等國談,也是壓低成本的好辦法。這樣一來,華為不僅成為了國內通信建設領域不可或缺的一環,更成為東南亞各國以及獨聯體各國搞通信網路建設的最佳選擇。所以2000年之後國門一開,華為立刻就走了出去,開始嘗試在國際上搶業務了。
這個時候華為缺的是錢,極速擴張需要的就是錢。並且華為出去談的業務模式一律都是乙方墊資,也就是由華為代墊整個通信網路建設的費用,甚至連工人都可以由華為從中國招過來。對項目所在國來說,又不花錢,又不佔資源,甚至連人力都不用,就能把事辦了,這種好事去哪裡找?華為實現極速擴張實在是行業的必然。
然而華為在當時來說沒有這筆龐大的資金,怎麼辦呢?
2004年國家開發銀行給了華為一百億美元的貸款。在當時來說,華為是唯一一家可以從國開 行這種政策性銀行拿到錢的「民營企業」了。阿阿 啊,這麼總結起來,華為從起步之初能拿到進口批文是奇蹟,1990年能拿到中西部政府的通信網路建設項目是奇蹟,2004年華為突然拿到國開行的百億美元低息貸款,當然更是奇蹟。
再之後的故事大家就耳熟能詳了。華為幾乎簽下了大半個地球的通信網路建設項目,非洲和東南亞各國就不用說了,連歐洲那些深陷財政赤字危機之中的國家,包括法國,也是對自願墊資搞基建的華為感恩戴德。與之相應的,截至2016年國開行對華為的貸款規模達到了三百億美元的規模,這當然又是一個奇蹟。
好吧,錢多到這種地步,華為當然要嘗試覆蓋通信領域的全產業鏈,從此前的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到終端設備生產,也就是手機領域。要知道手機生產的門檻並不高,老羅這種文盲都能玩手機,搞出情懷自居的錘子,華為要介入手機領域,當然要比錘子強。在這個領域,華為的玩法也是高度熟練,能國產的就國產,不能國產的就壓價進口。以華為今時今日的江湖地位,談進口時的地位比其它國產手機產商要強勢得多,也當然能拿到人家最好批次的產品,所以它的產品質量也當然要比其它國產手機好一截,老實說,這一點真是不得不服氣。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