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上司辱罵多年後,我獲得了諾貝爾獎(組圖)
中村修二(Ladislav Markuš/維基百科)
【看中國2018年12月17日訊】(01)
2014年諾貝爾獎物理獎獲得者說:時代變了。
現在已經不再需要順從且遵守紀律的勞動階層。
這個觀點好另類。
有依據沒有?
有!
(02)
在日本,有位頹廢青年,橫路敬二……不是,中村修二。
出身漁民世家,爹媽樸實。他繼承了爹媽智商,資質平平。
讀完中學,考取日本一所三流大學。
上學時,同學們討論:雖然我們成績醜,但是我們想得美。一定要努力學習,為日本崛起而讀書。
然後大家問他:你為什麼要讀大學?
那啥我……中村修二倉促回答:我想找個妹子,一塊生個孩子。
他真的在大學期間結婚,生了孩子。
畢業後,大家都去大城市的名企。但他「為了生活」,去了家超級小的小公司。
公司生存艱難,全靠賣貨撐著。
中村修二的業績差,每天上班,上司就會關心的詢問他:餵,你咋還不辭職?
中村修二氣到半死。
氣死也不辭職。
辭職了,誰給自己開工資?
(03)
中村修二成為另類。
沒人搭理他。
公司開會,也沒人叫他。
他感覺好無聊耶,就向公司提出個申請:老闆,派我去美國留學好咯?
美國留學?老闆差點笑出來:你咋有這麼荒唐的想法呢?
中村修二:那啥,我想研究開發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
老闆哈哈大笑:有沒有搞錯?你根本不是研究人員,而且你從未發表過一篇學術論文。
公司不支持,中村修二就瞞著老闆,自己偷偷琢磨。
公司發現他在搞小名堂,下令停止。
他假裝停止,繼續偷著搞。搞得差不多了,就向學術刊物投遞了論文。
論文發表,世界轟動。
唯獨日本人不轟動。
偶有發達國家的學者,向日本同行詢問此事,得到的回答是:肯定是弄錯了,你們說的那個中村修二,就是個大騙子。
中村修二繼續上班。
繼續被上司侮辱,遭老闆斥責。
——2014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宣稱:中村修二的發明,讓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獲得光明,給全人類帶來高品質生活。
他是21世紀的愛迪生。
諾貝爾物理獎,非他莫屬!
中村修二(JONATHAN NACKSTRAND/AFP/Getty Images)
(04)
中村修二獲得諾貝爾獎,記者電話潮水般湧來。
老闆氣得大罵:這個中村,越騙膽越大,竟敢說自己獲得了諾貝爾獎,把咱們日本人的臉都給丟光了。
但消息最終確證,老闆趕緊讓人把中村修二的研究製成產品,看了半天,狐疑的道:就這兒爛玩藝兒?能賣錢嗎?
——公司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把中村修二的研究,申請了專利。
對中村修二,重獎!
獎金——折合人民幣1141元。
發達國家同行絡繹不絕趕來,想向中村修二學習。可是他們來到中村的公司,根本沒人接待,只好打聽著自己去找,找到黑漆漆的地下室,發現裡邊蹲著一個農民工,滿臉悲憤,兩眼發藍,正蹲地下做實驗。
發達國家人士樂暈。這麼優秀的人才,日本人拿他當條狗,那我們牽他走好了。
想走?
休想!
公司將中村修二告上法庭,提出巨額賠償。
(05)
得知公司起訴他,中村修二氣瘋了。
他反訴公司,提交各種證據,向公司索賠發明補償200億日元。
——折合人民幣11.4億元。
法院鼓縋一落:判決中村修二勝訴,那誰,公司你趕緊把人家的200個億轉賬。
公司一聽就急了,滿地打滾,放聲大哭。
法院慌了神,急忙再敲一下鼓縋:那啥,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剛才的判決不算數。重新判決好了,公司省點錢,就賠償中村修二……8.4億日元吧。
8.4億也是錢吶,折合人民幣4793萬元。
中村修二發了。他評價說:法院判決,不看證據,不看法理,單只聽誰哭的聲大,可見日本的司法,跟亞洲的教育一樣,沒救了。
(06)
中村慘奪諾貝獎,修二血拼老東家。
有人說:這是文化上的衝突。
——這是東亞落後過時的教育體制,與時代發展的衝突。
(07)
中村修二認為,他之所以能夠獲得諾貝爾獎,就是因為他擺脫了東亞教育的弊病。
東亞教育,承襲了普魯士基因。
……啥叫普魯士基因?
18世紀時,正值工業化初始階段,普魯士率先開創了一種新型教育方式,特點有五個:
一是統一:統一教材,統一教程。統一作息時間,統一授課方法。
二是機械:學生不需要瞭解原理,只要學會機械式演算就算完活。
三是服從:老師負責講,學生負責聽,訓練學生的服從意識。
四是一元導向:不管孩子有什麼天賦,一率以考數論短長。
五是強化訓練:不怕效率低,但只要反覆演算同質試題,就會熟能生巧。
這五個特點,實際是為工業化進程培養工程師。在18世紀時,這種教育方法超前而且有效。被世界諸國紛紛效仿。服從且遵守紀律的技術勞動階層,批量培養出來,構成了工業化國家發展的基礎。
但是,200多年過去,用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人才,漸顯出其粗糙而低端。
(08)
國家經濟發展,是基礎設施先行起步。
但當基礎設施完成,我們建起房子,你住進去——卻絕對不想,讓自己臥睡於骯髒而冰涼的鋼筋水泥之上。
你需要更精緻的產品。
工業化發展初期,最急需的人才就是工程師。好比鋼筋水泥,他們構成那個時代的基礎。
當工業化接近尾聲,社會需要的是更精緻的人才。
(09)
當工業化接近完成,所需要的人材,具有如下特點:
一是思想性。
前期的人才,只停留於技術領域。
此後的人材,要進入科學領域。
比如中村修二,他實際上是個天馬行空的科學家,所以才會有超越公司認知的新發明,讓公司賺到盆滿缽滿。
二是人文性。
我們曾舉過一個例子,有位學子,申請入讀海外名校的建築系,屢次遭拒。後來導師告訴他:時代早已過了簡單的打樁蓋樓的粗放階段,未來的建築,需要更具人文思想的認知。所以入讀建築系的學生,必須要先拿到兩門人文學科的學位。否則的話,一個建築師沒有起碼的藝術感覺,或是根本就不喜歡人,無法相信他會引領我們進入新的時代。
此後,美術、哲學、歷史與文學,會成為理工科的必修。這是趨勢。
三是創新性。
工業化初期,是製造。
製造照貓畫虎,不過是簡單的手藝活。
創造無中生有,思想含量高於技術含量。
製造是同質產品的競爭,是共性的比拚。
創造,需要的是原始衝動,比拚的是個性、靈性與活性。
(10)
如中村修二所說:如今的經濟現狀,已經不再需要順從且遵守紀律的勞動階層。
相反,它對勞動者的閱讀能力、數學素養和人文底蘊的要求,越來越高。
對時代變化缺乏感覺的人,仍寄望於文憑或分數,指望漂亮的考試成績,讓自己衣食無憂。然而這種刻舟求劍式的夢囈,終將在現實面前碰到頭破血流。時代需要的是具有創造力、充滿好奇心,並能自我引導的終身學習者。需要他們有能力,提出新穎見解並付諸實施。
新的時代,會更多關注每個人的多樣性與細微差別,新的競爭,也將不再是舊時的單線比拚,我們每個人,將在志向、格局、視野等諸方面展開全方位的競爭。誰能夠更體現出個性價值,更有靈性,更具活性,誰就擁有未來。這就是中村修二要告訴我們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