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尋父孝心至誠 排除萬難終達目的(圖)


艾子誠跋山涉水,走了20個年頭,終於找到了父親。(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孝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有「百善孝為先」之說法。過去就有這麼一個人,為了尋父,不惜排除萬難,他的孝心感動了上蒼,終於如願。

這個人叫艾子誠,其父名為艾文仲,是個木匠,因為一件小事而與人發生口角,漸而動起手來,一拳把對方打倒在地後,卻誤以為那人死了,結果不問情由而逃亡了他鄉,在當地隱姓埋名。

當時艾文仲的妻子正壞著孕,在丈夫離家兩個月後生下了艾子誠。但艾文仲在外卻不知道自己已經有了兒子。

艾子誠自小不知自己有父親,待稍微長大後,母親才哭著告訴了兒子真情。從此兒子常常詳問父親的年齡相貌以及親戚的姓名住址等。母親都一一告訴了他。

待到艾子誠長大成人後,左鄰右舍有人提親,他絕不允諾,說:「父親流離在外,做兒的豈可安居家中的?」人們這才知道他原來是有志尋父,只因寡母還在而不能遠離罷了。然而父親沒有任何音信,父子之間從未見過,上哪兒去找啊?

從此不再有提親者上門,艾子誠只是在家一味種地養活母子二人。二十年後母親病逝。艾子誠將母親安葬後便整束行裝,帶著乾糧開始了尋父的歷程。

鄉親中有人勸艾子誠放棄,他流著淚道:「如果能找到,父親還活著,就跟父親一起回來;如果死了,就把遺骨帶回來。不然的話,寧可死在路上。」於是艾子誠鄉親揮淚告別。

他離家後想,父親若是為了躲避官府的抓捕,一定躲在偏僻之處,於是他路經之處,只要是深山幽谷或是艱難險阻之處,沒有他的足跡不到之處。

只是時間一長,他的盤纏全部用光了。於是他只能靠沿街乞討為生。就這樣,他的尋父旅程轉眼間就過了20年之久。但他從未有過任何悔意。

有一天,艾子誠來到了馬家城山中,遇到一個老者。老者可憐他窮困,問明瞭原委,感動得哭了。於是老人把子誠帶到家裡,用酒食款待他。

正說話間,有個木匠帶著工具從外面進來了。艾子誠覺得這個木匠跟自己的父親年齡相彷,不盡心中一動,開始仔細觀察木匠的長相,覺得他跟母親的描述極為相似,於是跟木匠仔細講了自己父親的情況,想確認木匠是否就是自己一直希望尋找的父親。

而木匠聽了艾子誠的話後,驚喜交加,待要相認,又覺得自己在家時並沒有兒子。於是艾子誠又講了他是父親離家後才出生的,話已至此,木匠不禁跟兒子抱頭痛哭。

原來艾文仲輾轉逃避到此已有四十多年,而且還改名為王友義,所以根本就不可能打聽到他。父親感激兒子的一篇孝心,打算跟兒子一起回家。但無奈艾文仲長期漂泊在外,欠了不少債。艾子誠聽說後,立即一個人先趕回家,典賣房屋田地,還向親戚借貸,弄到一百兩銀子後趕到馬家城替父親還了債,然後兩人一起回到了家鄉。

七年之後,父親壽終,艾子誠這才娶妻生子。一連生了4個兒子。艾子誠向一家大戶租種了田地,以此為生。而田地主人因感念艾子誠的孝心,故把他從艾子誠那兒聽來的經歷記載了下來,以激勵後人的孝心。

艾子誠尋父之難度,遠遠超出人之想像,而最後之結果猶如神助。如果不是他的孝心最後感動了上蒼,他能這麼巧地正好走到那個僻壤之鄉嗎?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