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心丸」不定心──《人民日報》70年「定心丸」史考(組圖)
《人民日報》創刊起的70年來,一共1840篇報導的標題或內容含有群眾吃「定心丸」。(圖片來源:RFA)
我們經常在媒體看到「企業家吃下定心丸」、「農民吃下定心丸」之類的話,看得多了,不禁思索:「定心丸」一詞從何而來,到底「吃」了多久了。筆者好奇,在《人民日報》上利用大數據檢索了一番,結果大吃一驚,原來自從《人民日報》創刊起就有群眾吃「定心丸」的報導,70年來一共1840篇報導的標題或內容含有「定心丸」。
並且有意思的是,從《人民日報》創刊始初,「定心丸」一詞就是跟人民的私有財產綁在一起的,也就是說但凡有「定心丸」的報導,都是跟老百姓對被侵佔或沒收私有財產有關,也從側面看出社會關於私有財產的憂慮自40年代末至今貫穿始終。
比如,這篇1948年5月11日《人民日報》的報導,標題是《南山後學習糾「左」指示 群眾說:「這真合咱老農民的心」》,內容是關於中央糾正土改「左」的錯誤,制止隨便沒收農民財產和工商業資本的,報導說:
日前,工作組於夜晚召開村民大會,高聲讀了報上登載的中央局給太岳區黨委「堅決糾正左傾冒險主義」的重要指示,並詳細解釋後,到會的男女老少,特別是中農群眾聽著,像是吃了一付「定心丸」,情緒很高,爭相熱烈發言……李里付興奮的說:「以後有了明白規定,不但不能鬥中農,鬥錯的還得補償。還有不管任何人的工商業都要保護,這是對咱農民有利。共產黨這樣政策真好,對打蔣介石比用十萬軍隊還強,能把敵佔區的人都爭取回來。」有的說:「這個指示要早下來,咱村家家早動彈,保險能多打一百五十石粗糧。」
1948年5月11日的《人民日報》(網路圖片)
看來1948年的農民就懂得,只要保護好私有財產,就能調動勞動力積極性。再一篇是1949年5月26日《人民日報》的文章《平津工商業的新生》,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民族資本家、民主人士章乃器,他在文章裡面說:
「劉少奇先生在天津告訴大家:在新民主主義的中國裡,凡屬從事於有益國計民生的生產事業的民族資本家,即愛國的資本家,並不是可恥的,而是光榮的,共產黨和無產階級是把他們當作革命的和建設的友人之一,新政權的組成分子之一看待的……他這一席話,使得苦悶的資方吃了一顆定心丸,服了一劑清涼散。很快的,東亞企業公司的主持人宋斐卿先生就來了一個響應,以擴大生產,添設織麻第二廠來答覆這一個號召。思想上青黃不接的時代顯然是過去了。」
這個事情指的是劉少奇於1949年4月10日到5月7日之間奉中央命令在天津召集工商界人士談話,提到了幾點:一是「剝削用功」,二是私營企業與公有企業長期並存,三是民族資本家是「自己人」。
然而,無論是土改給農民吃的「定心丸」,還是中共建政初期給資本家吃的「定心丸」,並沒有持久,很快到1952年就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整個社會的私有財產都被沒收了。
「一大二公」的體制一實行就進入死胡同,中央一些領導人又開始在私有的問題上做文章,提出了「包產、包工、包成本和超產受獎」即「三包一獎」來激發農民積極性,但是農民害怕再一次像「入社」一樣被共產,1960年10月18日的社論《三包一獎「必須堅持」》希望消解農民的擔憂,寫道:
今年「三包一獎」能兌現,社員就像吃了「定心丸」就會再接再厲,千方百計爭取秋收更多超產;而明年「三包一獎」方案的制訂,也就會更加鼓舞社員的信心,為明年更多超包產積極地完成秋種計畫。
1979年以後,《人民日報》的提及的「定心丸」明顯多起來,不過整個80年代的「定心丸」還是圍繞土地承包責任制的。1982年,中央制訂了《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提到「兩不變」,即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實行生產責任制長期不變。5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長篇通訊《送上一顆定心丸》:
老薑從荷包裡掏出中共中央批轉的《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笑了笑說:「黨中央早給我們定了音,兩個長期不變,我們要帶頭學習,帶頭宣傳,給社員送上一顆「定心丸」!
進而,1982年12月新版《憲法》首次把責任制寫入國家根本大法,12月1日的報導《來自各地農村的人大代表發言贊成把實行責任制寫進根本大法》,寫道:
出席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來自各地農村的代表,在分組審議憲法修改草案中,對憲法修改草案明確寫上「實行各種形式的社會主義責任制」,議論熱烈,表示衷心擁護。他們說,把這一條寫進了根本大法,我們農民吃了「定心丸」,可以放心發展生產了。
《人民日報》對農民財產權的相關報導。(網路圖片)
進入90年代之後,隨著改革深化到城市和工商界,「定心丸」則是集中於非公有制經濟。並且越到黨代會和「兩會」的時候,提到的越多。比如,1997年的「十五大」閉幕後,9月27日報導《「我們吃了定心丸」》:
(民營企業家認為)認為,十五大報告中對公有制實現形式的論述及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論述,使我們吃了定心丸。作為民營的市場中介機構,在過去幾年的發展中雖然得到國家的鼓勵,但一落到基層,難免擔驚受怕。這次組織員工深入學習十五大報告之後,感到非常振奮,認為黨對公有制實現形式的理論突破,對今後的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都會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2002年的「十六大」閉幕後,《人民日報》竟然又出了同樣標題的報導,只不過標題加了一個「!」,11月12日的報導《「我們吃了定心丸!」》說:
在湖南省瀏陽市文家市鎮五神村港豐出口花炮廠廠長辦公室,文家市鎮黨委書記黃文先與港豐出口花炮廠廠長丘元平正在交流學習江澤民同志十六大報告的體會。
丘元平說:「聽了這個報告,我像吃了定心丸。1987年,我開始在外面經商……但長期以來,我一直擔心,不知發展私營經濟的政策會不會變?聽了江澤民同志報告裡有『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這句話,我心上的一塊石頭落了地!」
近年來關於民企吃「定心丸」的報導越來越密集,幾乎每次黨代會和「兩會」之後都有報導,並且都有採訪的重量級企業家出來表態。比如,2012年「十八大」閉幕後,《報告指方向民企幹勁足》(《人民日報》12月4日)中說:
11月15日上午,在紅豆集團會議中心,一場別開生面的學習黨的十八大報告座談會正在熱烈進行,主講人是十八大代表、紅豆集團黨委書記、總裁周海江,與會人員是集團黨員幹部代表。周海江說,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聽到這裡,國際公司總經理戴敏君說,十八大報告讓廣大民營企業吃了一顆定心丸,我們幹勁更足了。
2016年「兩會」期間《人民日報》更發表了特別報導:《八位民企巨頭集體點讚總書記講話點燃創業激情》(《人民日報》3月15日):
(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委員)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讓我們深切感受到黨和國家對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視和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信任,心裏暖洋洋,肩上沉甸甸……給民營企業家吃了一顆「定心丸」,消除了大家的顧慮,進一步明確了民營企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明確了非公經濟的發展方向。
「信心「和「定心丸」屢次被提及,這些顯然與國內民企面對的投資環境惡化,民企開始用腳投票,選擇去海外投資和企業家個人紛紛海外移民有關。
通過研究《人民日報》70年來提及「定心丸」的報導,筆者發現幾個耐人尋味的事情:
第一,吃「定心丸」的對象主要是民營企業、農民、外資企業,而從來沒有國企、幹部。這說明經過改革開放40年,雖然這些「體制外」的公民和企業的經濟力量有了較大發展,但是依然還是處於弱勢地位,還是有可能隨時受到中共的公權力的傷害,而體制內的個人和企業顯然沒有這種擔心。
第二,「定心丸」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進一半文章是2007年以來發表的,尤其是2016年以來的不到三年時間,《人民日報》就出現「定心丸」371次,平均每2~3天就給讀者傳達一次「定心丸」,這說明社會各階層的焦慮水平越來越高。
第三,中央喉舌,乃至中共最高層領導人70年來一直為社會傳遞信息,給予大家「定心丸」,但是大家卻一直不能「定心」,說明中國人對中共的謊言越來越不相信。
「歷史的教訓是:共產黨的任何承諾都不能相信,任何保證都不會兌現。誰在什麼問題上相信了共產黨,就會在什麼問題上送掉小命。」──《九評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