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自殺頻發 家長「正能量」壓垮孩子?(圖)
中國留學生(圖片來源:Pixabay)
【看中國2018年10月19日訊】本月初,一名中國留學生在曼哈頓東村地鐵L線第一大道站臥軌身亡,年僅18歲。
據報導,這早已不是中國留學生自殺案例首次登上新聞了。近年來,出國求學人口數量日趨攀升,年紀日趨低齡,留學生的心理問題卻一直未能引起重視。
去年年底,康奈爾大學材料工程專業四年級學生田苗秀在考試週期間被發現於公寓內死亡,年僅21歲。田苗秀在離世前曾發電郵給同學,對無法完成期末項目表示抱歉。
報導稱,來自成都7中的田同學是位名副其實的學霸,不僅在中國首屆高中生美式辯論賽中進入西南賽區16強,還在中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中獲得全國三等獎。
去年10月,在美國猶他大學攻讀生物學博士的唐曉琳自金門大橋躍下身亡。自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系畢業後留學美國的唐曉琳,課題是難度極高的RNA病毒方向。失聯前,她曾透露過自己壓力巨大,有投河的念頭。
2016年11月,多倫多大學生物醫學毒理專業的中國留學生楊志輝,在距離畢業僅剩4個月時自殺身亡。楊志輝是一名學霸,GPA高達3.96,曾獲得7項獎學金和表彰。
縱然是少數現象,但這些中國留學生自殺的案例不禁令人扼腕。對此,紐約大學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主任表示,華裔父母對孩子期望值高,學生普遍感到壓力比較大,再加上文化差異、環境不適,會產生消極情緒,若沒有及時排解,很可能造成心理疾病。
根據中國教育部的統計,2016年,中國自費出國留學人員達50萬。其中,33萬留學生流入美國。然而,在孩子們苦讀託福、SAT、GRE,家長們花費重金的同時,大家對於心理建設的關注度極為不足。
在谷歌中搜索「留學生自殺」,跳出的是一篇又一篇讓人心驚的報導,每一樁悲劇的背後都有一位身處絕望而不為人知的年輕人。
雖然留學生中不乏一些富二代、官二代,但也有很多留學生不過是出身小康家庭,在昂貴的費用支出和巨大的課業壓力背後,留學群體背後的艱辛,沒有經歷過的人很難體會。
據耶魯大學研究人員2013年發布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在耶魯學習的中國留學生中,45%的人有抑鬱症狀,29%的人有焦慮症狀,遠高於美國大學生整體抑鬱症和焦慮症比例的13%。另一些包括澳洲和英國學校在內的高校調查也收到了類似的反饋。
田同學過世後,多倫多大學中國學生會副主席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同學中有一半的人都感到抑鬱孤單。
大多數同學在大學一年級都會出現心理問題,有些人能夠在適應環境後漸漸好轉,有些人則直到三、四年級都還存在障礙。
成績好的學生更易焦慮及抑鬱,因為他們對自己要求很高,給予自己很大壓力。此外,來自家長的期待和供給也是另一項不可承受之重。
一名留學生表示:「我剛想和我媽說:‘如果我一事無成,灰溜溜地跑回國,怎麼辦。’她就發來微信:‘寶貝你真棒,街坊鄰居都羨慕我培養出讀籐校的孩子。’每次視頻,父母說的都是‘好好學習,不要想家,你是我們的驕傲’之類的話,我實在沒法跟他們傾訴實情。」
報導稱,留學生們極少向家吐露自己的難處,家長們也覺察不到孩子的心理問題。
劉薇薇自殺前3天,曾和家中視頻3小時,其母並沒有發覺任何反常跡象。疑似陷入感情糾葛的她沒有告訴母親的是,自己早就去意已決,以至於「定了一個這麼長的時間」以確保自己不會被搶救回來。
由於文化衝擊、語言障礙、學習挑戰、社交困難等問題,出現失眠、焦慮、恐懼、絕望等症狀的留學生不在少數。而那句「我需要幫助」卻說不出口。很多家長對此往往也毫不知情,仍然沉浸在「我家孩子很優秀,我家孩子很出息,我家孩子讀名校」的誇耀中。
留學生的壓力源頭可歸納為3個方面:
1、學業壓力
從「以結果為導向」的填鴨式教育中解放出來的中國學生,很難適應大陸以外的教育模式。
尤其是高中畢業出國留學的孩子,往往因為不熟悉論文規範、作業規則,而踏入「剽竊」、「作弊」的雷區,輕則記過處分,重則被判退學,令人感到十分遺憾。
2、語言壓力
《紐約時報》的發文中提到,由於語言和文化上的問題,中國留學生很難與導師建立富有成效的關係。很多留學生表示自己難以取得導師的信任。有些人擔心,語言障礙可能會令導師懷疑他們的智力。
3、經濟壓力
有些家庭是傾盡積蓄,甚至賣掉房子送孩子出國讀書的。在得知全家的財力都集在自己身上時,但凡有良知的孩子都無法無動於衷。求學成了一場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之戰。
《澎湃新聞》在採訪一名芝加哥大學的中國留學生時,對方表達了一種普遍的情緒。她說:「我一直在想,自己學業成績是否配得上工薪階層父母付出的金錢,我以後能找個什麼樣的工作。」
這種壓力讓她比高考時更加焦慮,卻又無以訴說。
出門在外,求學不易,父母們不要讓自己過高的期望和投入,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