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秋節,值得瞭解的三件事(組圖)

作者:李真音  2018-09-23 18: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中秋節,值得瞭解的三件事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轉眼中秋節又到了。從古到今,「中秋」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每逢八月十五這天,皓月當空,彩燈高懸,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吃餅賞月。就算在外的遊子,也在和遠方的親人同賞一輪圓月,望月懷遠。

中秋節是怎麼來的呢?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史記》

「中秋」這一詞最早是出現在《周禮》:「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所謂中秋,是因為八月居孟、仲、季三秋之中,而十五恰為月中,所以古時也稱為「仲秋」。

在《周禮》中説:「天子當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早在三皇五帝時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所以中秋節是起源於「祭月」(拜月)的古老習俗。

到了唐代,人們開始盛行賞月宴會,親友們因賞月團聚在一起,飲酒賦詩,祭月。而官府正式定為「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的則是在宋代。

宋代延續著唐代的風俗,但過中秋的花樣更加豐富。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述了北宋中秋節時的繁華景象:「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旆。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去外。閭裡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到了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盛行至今。

中秋節,值得瞭解的三件事
從宋代開始就有了中秋吃餅的習俗,但當時的餅不是只有中秋節才吃的。

月餅的由來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蘇軾《留別廉守》

最初,「月餅」是用來祭月時用的祭品,祭祀儀式完成了之後就吃月餅,所以也就成為了過節時的食品。

從宋代開始就有了中秋吃餅的習俗,但當時的餅不是只有中秋節才吃的。而蘇東坡詩中的「小餅」已經和現在的月餅十分相似了。

到了明代,吃月餅的風俗才盛行於世。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記》中記載:「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所以當時也把中秋節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值得瞭解的三件事
最初,「月餅」是用來祭月時用的祭品,祭祀儀式完成了之後就吃月餅。(攝影:yi-hsin Lu)

為什麼人們喜歡在中秋節賞月呢?

「光輝皎潔,古今但賞中秋月,尋思豈是月華別?都為人間、天上氣清澈。」

有詩言到:「明月四時有,何事喜中秋?瑤台寶鑒,宜掛玉宇最高頭。放出白毫千丈,散作一虛一色,萬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風露助清幽。」

月如圓盤,象徵團圓;月照長空,在黑暗的長夜給人帶來光明。所以月是團圓,也是希望。古人喜歡在月下吟詩,不僅僅是因為透過明月寄託思念之情,也因為明月常在,卻人生短暫。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著皎潔的明月,詩人百感交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值得瞭解的三件事
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以上圖片來源皆為Pixabay)

結語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對於中秋節的含義,不管是中秋的來源,月餅的存在,還是美麗的傳說,都與神有密不可分的聯繫。當今社會,人們還是可以通過古籍中的記載與高懸的明月,讓人升起對宇宙永恆的探索,想起人的純真本性。

所以我們在過節、吃月餅的同時,也不要忘了這些傳統內涵哦,因為這是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啊!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