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災難來臨之時的活命鑰匙(圖)

 2018-09-07 15:1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3
    小字

災難來臨之時的活命鑰匙
好人和壞人都一樣吃飯、喝水、睡覺……,但到了災難來臨之時,那可是生死之分。(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地震災難來臨之前,為何人不如動物敏感?如果人也能像動物一樣敏感,不是就能減少很多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嗎?

動物能預知地震

動物能預知地震的例子很多,許多地震發生前都會出現動物的異常舉動。

2011年美國曾發生了一次地震,這起5.9級地震的震央距離首都華盛頓西南92英里。在華盛頓國家動物園裡,母猩猩艾瑞絲的姿態平時總是如皇后一般沉穩、高雅。然而,接近地震發生前,艾瑞絲突然失去控制,大聲吶喊,然後慌張的爬上圍籬頂端,讓動物園管理員嚇了一大跳。

幾秒之後,維吉尼亞州就發生了地震,並撼動了美東沿岸城市的地面。此時動物園管理員布芮絲奇才對母猩猩的失態恍然大悟。她後來表示:「動物們似乎能夠預知地震。我聽過這種傳聞,但這是我第一次親眼目睹。」

除了母猩猩艾瑞絲之外,當時園中的蛇、海狸、紅鶴和紅頸狐猴等動物在地震發生前也都出現異常行為。其實類似的這種新聞在每次地震後都有報導。

歷來有許多地震學家、生物學家有各種解釋,例如「動物可以感受到『地層錯動』引起的電磁場」、「動物能夠聽到人類無法感知的聲音」、「動物能夠聞到人類無法聞到的『蒸氣味』」等等,來試圖解釋動物為何能夠感知地震,但沒人敢肯定甚麼,都只是「假設」、「可能」和「估計」。

人類也有「第六感」

為甚麼動物有「救命第六感」而人沒有呢?不是人沒有,人曾經有過,但人類社會整個敗壞了,往下滑,離天理、天道越來越遠,這些先天本能就留在了能夠保留「善良」、「道義」、「良知」等等美好物質的那些地方,而墮落的人的身上和思想中的垃圾越來越多……

老人們都說,現在的人跟幾十年前的人無法相比,那時候絕大多數人是善良的,可現在連「屍油」、「地溝油」都能用來賺錢,而且還能理直氣壯的拿出來炫耀、分享。而動物也是宇宙中的一部份生命,它們不會像人一樣貪婪、淫亂、惡毒,因此它們還能保留著一些先天的本能、保護自己的能力。

古羅馬帝國的滅亡

古羅馬戴克裡安皇帝統治時期,貴族們生活腐敗、糜爛,而且拿戰犯與奴隸不當人,甚至把奴隸殺了喂鱔魚,貴族們認為這樣喂養大的鱔魚肉才鮮美、肥嫩。而奉行「仁愛」的基督信徒,無論富族還是平民,都拒絕進入競技場觀看戰犯與奴隸肉搏至死,富有的信徒還將自己的奴隸無條件釋放。

基督信徒純潔的個人生活與普遍墮落、奢靡的社會氛圍形成一種強烈的對照,使很多墮落者尤其是當權者感到一種很大的威脅。於是,當權者便下令摧毀教會,基督信徒被迫在背棄信仰與死亡之間作出選擇。大量的虔誠基督信徒被活活燒死、絞死,扔進鬥獸場被獅子咬死。之後,古羅馬帝國連續發生了四次可怕的瘟疫,直至滅亡。

教會歷史學家伊瓦格瑞爾斯親身經歷了這四次瘟疫。他這樣記載瘟疫的爆發:「在有些人身上,它是從頭部開始的,眼睛充血、面部腫脹,繼而是咽喉不適,再然後這些人就永遠的從人群當中消失了。有些人的內臟流了出來。有些人身患腹股溝腺炎,膿水四溢,並且由此引發了高燒。這些人會在兩三天內死去。」

在第一次瘟疫中,古羅馬帝國的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一,在首都君士坦丁堡有一半以上的居民死亡。而第四次大瘟疫後,古羅馬帝國不可挽回的走向了滅亡。

人如何尋找活命鑰匙

伊瓦格瑞爾斯描述的大瘟疫令人毛骨悚然,但他所描述的古羅馬帝國的這場毀滅中的神奇卻往往被後人忽略,而這個神奇的答案卻是現代人應該尋找的活命鑰匙。

他寫道:「每個人感染疾病的途徑各不相同,根本不可能一一加以描述……,也有一些人甚至就居住在被感染者中間,並且還不僅僅與被感染者,而且還與死者有所接觸,但他們完全不被感染。還有人因為失去了所有的孩子和親人而主動擁抱死亡,並且為了達到速死的目的而和病人緊緊靠在一起,但是,彷彿疾病不願意讓他們心想事成似的,儘管如此折騰,他們依然活著」。

為甚麼死去的那些人想活,瘟疫不肯成全,而這些人想死,瘟疫也依然不肯成全?看來,瘟疫行惡是有規矩、有分寸的,也不敢亂來的。瘟疫最喜歡黑色物質,凡是想壞事、幹壞事的人就是給自己身上增加黑色物質,給瘟疫發誘惑信號。

在平常的日子裡,好人和壞人都一樣吃飯、喝水、睡覺……,但到了災難來臨之時,那可是生死之分。

責任編輯: 亮宇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