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公子隨筆】牧野之戰(圖)


紂王在位期間踐踏天道,德行敗壞。(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牧野之戰,是商朝的終結,是周朝的開國。

《竹書紀年》在武王紀年的開篇,這樣記述:「文王既沒,太子發代立,是為武王。武王駢齒望羊。將伐紂,至於孟津,八百諸侯,不期而會,咸曰:「紂可伐矣。」武王不從。及紂殺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乃伐紂。渡孟津,中流,白魚躍入王舟。王俯取魚,長三尺,目下有赤文成字,言紂可伐。王寫以世字,魚文消。燔魚以告天。有火自天止於王屋,流為赤烏,烏銜谷焉。谷者,紀後稷之德;火者,燔魚以告天,天火流下,應以吉也。遂東伐紂,勝於牧野,兵不血刃,而天下歸之。乃封呂尚於齊。周德既隆,草木茂盛,蒿堪為宮室,因名蒿室。既有天下,遂都於鎬。」

在武王伐紂之前,是天下諸侯在漫長的時間裏,在失望之中依然秉持著對商王朝的忠誠與期望,他們期望商王修德治天下。在商紂王的時代裡,武王和周室的威德,已然是一呼天下應。即便是孟津觀兵,天下諸侯齊聚於武王旗下。然而,武王依然拒絕了他們的請求,返回周國。

歸途之中,有白魚自水中躍上武王所在的舟中,魚長三尺,魚身上有赤字,言可伐紂。武王將這條魚烹熟,恭恭敬敬地擺上祭臺,祭告天地。

來自上天的意旨,大自然之中神奇的昭示不斷的出現,很久很久的預言,正在時間裏逐漸實現。那一年,天上的大火落在王屋山頭,化作金烏翩翩飛翔,金烏口中銜著穀子,穀子象徵著什麼呢?當然是對應後稷。周原上的姬氏本是穀神的後裔呵。

而與此對應的,則是紂王的踐踏天道,德行敗壞。當聽說紂王囚禁了王臣,虐殺了比干,逼得王叔微子懷抱宗器,遠遁他鄉時,武王終於決定出兵了。

彼時的商朝,紂王正派出商軍主力遠攻東夷。聽聞周武王大兵前來,商朝急忙派出了數十萬大軍,前去迎戰。然而民心與天意所向,商已然大勢已去。商朝治下的軍民,對於暴虐荒淫了數十載的商王受,內心已經失去指望。數十萬大軍在武王陣前不戰而敗,倒戈歸順。牧野之戰,是兵征天下,更是天降大任,民心所趨,天下歸一。

當武王與眾諸侯率領著兵馬進入朝歌城中,第一眼看見的,便是朝歌城的上空,濃煙滾滾,光焰嘹亮。那是朝歌城的制高點——摘星樓上的火。大火之上,有一個琉冠冕服,手持玉圭的人端莊正坐。那是六百年商湯王朝的終結者,商王受。

《封神演義》裡,一路倒行逆施殘暴無行的商王受,命令宮人點燃了摘星樓上的火,並制止了他們流淚進諫逃生保命的勸告,他喟嘆道,今日一切,全都是我一人的過失。並且,他提及了逝去的西伯侯演練周易時,就曾經預言過他的結局。

多年以前,釋放西伯侯姬昌離開朝歌城的朝堂上,在愉快的好心情中,他開玩笑地問西伯昌——聽說你會演練之法,那麼,可以演練出我的死亡嗎?

他並不相信西伯昌的演練結果,就如同他並不相信自己會摧枯拉朽地葬送掉六百多年基業的商王朝。而大火之中,他也許幡然醒悟何謂天命。他的興與衰都在演練之中,而那背後,便是浩浩蕩蕩吹枯拉朽不可違背的天意。天意注定,他會是一個讚身於火海之中的王國之君。他佩戴著他的冕冠,端莊地手執象徵王權的玉圭,安然置身於火堆之上。在這一刻,他回首他的帝王生涯,也許,連他自己都驚悚,他這一生所飾演的角色。如果他注定是個亡國之君,那麼,他所有的倒行逆施,是什麼樣的天意在主宰他這具肉身呢?

是的,在他生命的最後,他終於具備了良知,關於天理的常識,以及,對浩浩天意的服從。他的一生,就像某一種盛大意志下的傀儡執行者,他的肉身就像一件衣服。現在,戲演完了,這件衣服,沒有用場了。

《史記.周本紀》所載,商朝都城朝歌的百姓,雲集於街衢和郊野,迎接周武王和天下諸侯王所率領的伐商之師。當武王出現時,萬民深深俯首磕頭以示誠服,武王見狀,亦答拜還禮。進入朝歌城後,摘星樓下,武王立於車上,取出弓箭,拉弓射箭,向摘星樓上商王的焦黑骨骸,射發三隻箭簇,而後,踏步上前,舉劍擊之。以象徵權杖的黃鉞,斬下紂王的頭顱,在摘星樓的城樓上,懸掛起代表天下諸侯齊力翦商的大白之旗。

樓下,鐵甲戎衣的將士和商城百姓,皆俯首塵埃,跪拜武王。而武王,亦在樓上恭敬地拱手作揖,以示答禮。周室以德服天下,在這場征戰與討伐之中,隨時隨地,都有莊嚴的儀式,不是暴動地殺戮,而是每個人,每一個世間,莫不表示著一種馴服,在天意之下的馴服。

本文留言

作者梅公子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