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是甚麼意思?人人來迎秋囉!(組圖)
每年08月22日到24日之間,是處暑來臨期。(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也是秋天第二個節氣,它約莫於每年的8月22日到24日左右來臨。太陽在這時候會到達黃經150°。
依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載:「處暑,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文中的「處」具有:躲藏、終止之意;「處暑」具有:炎熱夏暑要結束了。不過,仍有一民諺說道:「處暑,會曝死老鼠」,故我們亦可知,處暑這時候仍是天氣酷熱之際。不過,實際上處暑就是指炎夏即將消逝,暑氣將要終止了。故處暑正是一個反映了氣溫變化的節氣,處暑過後,中國各地的氣溫將逐漸下降。處暑,正意味著氣溫會由炎熱轉向寒冷的過渡時期。
古人把處暑分成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這段話的意思是:老鷹於這段期間開始大量捕捉鳥類;生長於天地間的萬物亦開始凋零;農作物即將成熟了。(「禾乃登」的「禾」乃指:稻、黍、粱、稷類的農作物;「登」即是指成熟之意。)
處暑過後,中國大部分地區的雨季都快結束了,故降水量會逐漸減少。故居住於東北和西北等區域的居民必須趕緊蓄積水量,以防在秋種期間苦遇天不降雨而發生乾旱,致使冬作物的播種期遭到延誤。
然而,台灣於處暑時段正處於颱風頻繁的季節,而颱風多半帶來豪雨,故不時造成嚴重的災情。台灣農諺云:「不怕七月半鬼、只怕七月半水。」意思就是說:七月半左右,天降豪雨容易帶來災害。
處暑的習俗
一、祭祖、出遊迎秋
處暑前後的民俗活動多半和祭祖以及迎秋有關係。
民間會在處暑前後舉辦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作七月半」或「中元節」。民間會從黃曆的7月1日就開始舉行開鬼門等儀式,此民俗儀式舉行至月底的關鬼門才結束。民間各廟宇多半會舉行普渡、佈施等大型活動。
此外,民間相傳在「中元普渡」的活動中,如果準備普渡的東西不足夠,將致使該戶人家遭受孤魂野鬼的報復。故農業社會多是由各村落來輪流舉辦,可是因為農家較為貧困,再加上為了響應節約,大夥兒多改在7月15日這一天來舉行全部的祭祀活動。
然而,處暑還因為秋意漸濃,故成為人們歡暢遊逛郊野的迎秋好時節。
二、放河燈
河燈又稱「荷花燈」,也就是在底座上頭放盞燈或是蠟燭,並於中元夜安放在江河湖海裡,任它自由飄蕩。放河燈是一種民間習俗、宗教活動,此舉乃是為了普渡水中、陸上的孤魂野鬼,還可以傳遞對已逝親人的悼念,及對尚存於世之人的祝福。
三、開漁節
對沿海漁民而言,處暑過後是漁業收穫的絕佳時節。因為,海域水溫這時依然偏高,魚群仍是滯留於海域周圍且魚蝦貝類正處於成熟期。
據聞浙江沿海在處暑到來時,都會舉辦一年一度的開漁節。也就是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天,舉行盛大又隆重的開漁儀式,歡慶漁民出海。
四、拜土地爺
處暑正值農作物的收成期,故農人會舉辦各類民俗儀式來酬謝土地神。拜謝的方式有很多種:以牲口作為祭物,送至土地廟祭拜;將旗幡插到田中央以示對神祇的感恩;這天從田裡幹活完後,絕不洗腳,以免將到手的豐收給洗除。
民間還盛行在黃曆的7月15日來祭祀土地和莊稼。農人會將供物撒入田地中。待燒完紙後,再把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綁於農作物的穗子上端。民間傳說,此舉能夠避免冰雹襲擊,並能於秋季獲得大豐收。
放河燈是一種民間習俗、宗教活動。(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處暑到來的日子
2018年8月23日,黃曆2018年7月13日。
2019年8月23日,黃曆2019年7月23日。
2020年8月22日,黃曆2020年7月4日。
2021年8月23日,黃曆2021年7月16日。
2022年8月23日,黃曆2022年7月26日。
2023年8月23日,黃曆2023年7月8日。
2024年8月22日,黃曆2024年7月19日。
2025年8月23日,黃曆2025年6月30日。
2026年8月23日,黃曆2026年7月11日。
2027年8月23日,黃曆2027年7月22日。
2028年8月22日,黃曆2028年7月2日。
2029年8月23日,黃曆2029年7月14日。
2030年8月23日,黃曆2030年7月25日。
2031年8月23日,黃曆2031年7月6日。
2032年8月22日,黃曆2032年7月17日。
2033年8月23日,黃曆2033年7月29日。
參考資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處暑是什麼意思? 處暑節氣有什麼習俗?〉
處暑(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