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圖片來源:Pixabay)
【看中國2018年7月27日訊】為何在一些國家中,「本產品不含中國成分」竟成了鑑定假貨的標準?《海那邊》上有一篇熱文,討論了這個議題:
一、鑑定假貨的標準
根據《溫哥華太陽報》近期的報導,一名華裔居民在超市購物的時候,感受到被「歧視」了。原因是他在購買狗糧時,赫然發現包裝上印著「不含來自中國成分」的字樣。此華裔見到後,認為是「地域歧視」,於是找到這家狗糧生產商理論,結果被人家的一席話反駁得啞口無言。
其實,這家狗糧生產商是美國公司,他們這麼標注已經很長時間了,而這個標明還一直都是他們產品的「賣點」,正因為有了這個標明,他們的產品才獲得了更多的加拿大用戶認可。很多加拿大用戶這麼認為:「不含來自中國成分」就相當於「食品安全」。
這家狗糧生產商的創始人說:「我們並不是針對中國或者華裔,只是在2007年的時候,因為使用了從中國進口的原材料,導致很多寵物吃了之後死亡,後來北美地區消費者就很擔心,狗糧的質量問題,希望狗糧中不要含有來自中國的原料,以免出問題。」
不僅是在北美,在澳洲,這樣的情況也經常出現。有一個澳洲嬰幼兒食品品牌叫做貝拉米(Bellamy's Organic),曾經在一款新的產品中標明瞭「本產品沒有任何成份來自於中國」。後來在澳洲的超市被人拍下照片發在網上。
二、「歧視」還是「咎由自取」?
把「不含中國成分」當成質量的保障,究竟是「歧視」還是「咎由自取」呢?我們就事論事,以上的兩個例子,一個為寵物食品,一個為嬰幼兒食品,看起來似乎沒啥關係,但其實它們都曾經因為同樣一件事,讓公眾喪失了信心,那就是「三聚氰胺」。
在2007年,使加拿大大批寵物死亡的寵物食品,正是使用來自中國的小麥蛋白粉跟大米蛋白粉作為原材料。後來經美國食品藥監總局檢驗,這些原材料中都包含三聚氰胺,從死去動物的腎臟裡,也檢測出了同樣的元素。
當時這件事傳回中國,民眾很憤怒,覺得這肯定是老美在搞事情,不然我們自己吃的怎麼就沒事,一出口到你們那就出事了呢?時任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局長李長江,現任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的副組長,就大義凜然地斥責這是國外媒體的蓄意炒作,製造中國商品威脅論。
一年後,「三聚氰胺」的大名就不僅僅在美國跟加拿大傳開了,整個中國都記住了這個等同「毒藥」的化學名詞,喊著「每天一杯奶,強壯中國人」的那家奶粉廠家,往奶粉裡摻三聚氰胺,遂製造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嬰幼兒食品醜聞。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醜聞很快就在全球傳播開來。
在日本最大的食品公司丸大食品表示,要全面回收五種有肉餡或奶油餡的包子和點心,因為產品的成分包括中國的伊利牌牛奶,擔心受到污染。韓國檢測出天津嘉年華國際有限公司所生產的「米之愛」產品中含有三聚氰胺,於是當局決定禁止進口含奶粉成分的中國產品。連新加坡也宣布,全面禁止中國奶製品……
儘管後來「三聚氰胺」事件得到了處理,世界各國陸續恢復了中國奶製品的進口,但是受傷過的信心卻很難重新拾回。別說外國人了,連中國人自己有條件的,哪家不是優先讓孩子喝進口奶粉?
三、總有一些「害群之馬」
並不是說中國生產的產品都是假的,都是有毒的,而是總有一些「害群之馬」,讓中國信譽掃地。這些天聽了一個段子:「一個火鍋店老闆看到網上有關「假疫苗」的文章,義憤填膺,立即轉發朋友圈,然後往火鍋里加了一杓地溝油,並說,早日發財,移民美國」。
中國四十年來改革開放,追求的是「市場經濟」,只要能夠有錢,能夠發展GDP,就可以不顧一切。就連最淳樸的農民,都學會了造假。小時候,我在農村就不止一次親眼見到,親耳聽到這樣的故事:
農作物為了能夠長得快點,用很多藥,當你去他們家做客時,他們給你吃的東西全都是為了自己家裡吃,而留下來沒用藥的那些,還很自豪地說:」放心吃,這是留給我們自己吃的,沒有打藥。」
面對這樣的」淳樸善良「,讓人感動萬分。這就是「互害型」社會,譬如賣「假疫苗」的,很可能吃的就是毒大米;而毒大米的生產商發了大財,去火鍋店吃火鍋,不過吃的是地溝油;火鍋店的老闆為孩子買了奶粉,結果被添加了三聚氰胺;奶粉廠的老闆在被狗咬了之後,打的是「假疫苗」……
當在海外看到別人用「本產品不含中國成分」當成產品質量的保障時,身為中國人多少有些不舒服。但要怪,就怪「害群之馬」太多,自己身上不乾淨,就別怪別人另眼相看。然而也有網友認為,在這個共產體制下,人人不得已而為之,全都是受害者。
責任編輯: 許天樂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