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口魷魚等於吃四十口肥肉 真的嗎?(圖)
魷魚雖然美味,但膽固醇含量不低,不宜多吃。(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美味的魷魚深受大眾喜愛,夏天也是大啖鐵板魷魚的好季節。不過,最近有一個令人心驚的說法:「每100克魷魚的膽固醇含量高達615毫克,是肥肉膽固醇含量的40倍,也就是說一口魷魚等於40口肥肉,高血脂、高膽固醇血症、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病及肝病患者應慎食。」
這是真的嗎?會不會太誇張?如果魷魚真的含有如此高的膽固醇,以後怎能放心吃魷魚啊?!
魷魚膽固醇含量不低 不宜多吃
首先,魷魚究竟含有多少膽固醇呢?不同的品種肯定稍有差異。中國食物成分表的資料顯示,每100克魷魚乾(含水率21.8%)含膽固醇871毫克;美國農業部資料則是,每100克鮮魷魚(含水率78.55%)含膽固醇233毫克,換成同等含水率的魷魚乾,膽固醇含量約為849毫克。可見,鮮魷魚的膽固醇含量大約在240毫克左右,魷魚乾大約是850毫克。相比之下,肥肉,例如100克豬肉(肥)含膽固醇109毫克,肥肉含水分8.8%,換成乾重,大約是119.5毫克。
從資料的對比來看,魷魚的膽固醇含量的確挺高,明顯要高於肥肉,但是並沒有40倍那麼大的差異,所謂「吃一口魷魚相當於吃四十口肥肉」的說法並不準確。高血脂、高膽固醇血症、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病患者也的確應該少吃魷魚等膽固醇含量較高的食物。
研究發現,膽固醇攝入過高,尤其是低密度膽固醇攝入過高,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通常建議大家,每天從食物中攝取的膽固醇含量不要超過300毫克,意味著,大約吃36克的魷魚乾或者125克鮮魷魚,膽固醇的攝入量就接近超標了。所以,魷魚雖然好吃,每次還是不要多吃的好。
肥肉並不會比魷魚健康
有人可能會想,既然肥肉的膽固醇含量比魷魚低,那是不是意味著肥肉比魷魚更健康呢?其實不然。
評價食物營養價值的高低並不能只看一種營養素。雖然肥肉的膽固醇含量低於魷魚,但肥肉並不會更健康。因為,肥肉的高能量和高脂肪對健康同樣不利。要知道,100克鮮魷魚的能量為92千卡,而同等重量的肥肉能量為632千卡;鮮魷魚的脂肪大約為1%,魷魚乾的脂肪也只有5%,但肥肉(鮮重)的脂肪高達88.6%。肥肉的能量是同等重量魷魚的7倍左右,脂肪含量也比魷魚高了幾十倍有餘,而且大多是飽和脂肪。飽和脂肪對心血管健康更為不利,美國心臟病協會指南建議首先要控制總脂肪和飽和脂肪的攝入。
同時,魷魚的蛋白質含量為17%,而肥肉只有2.4%,魷魚對於補充人體所需的優質蛋白質也有較大幫助。魷魚的礦物質含量,如鈣、鋅、硒等也要明顯高於肥肉。所以,總體來看,魷魚的營養價值還是優於肥肉的。
控制膽固醇:吃瘦肉 少吃內臟和肥肉
肥肉不僅脂肪含量高,而且膽固醇含量也不低。瘦肉不僅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而且膽固醇含量也更低,如每100克鮮豬肉(瘦)的膽固醇含量是81毫克,牛肉(瘦)是58毫克,羊肉(瘦)是60毫克,雞胸肉是82毫克。因此,建議平時吃肉盡量吃瘦肉,少吃肥肉。
動物內臟中往往膽固醇較高。如100克鮮重內臟的膽固醇含量:豬肝288毫克,豬腦2571毫克,豬脾461毫克,豬腰子354毫克,雞肝476毫克,鴨肝341毫克。這些內臟的膽固醇含量都遠遠高於魷魚(240毫克/100克鮮重)。要減少膽固醇攝入,就要盡量少吃所有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動物內臟更應該少吃。
夏日食用海鮮的安全提示
夏天到了,吃海鮮喝啤酒成為了夜晚消遣的首選。不過,夏季溫度高,海鮮產品往往更容易滋生微生物,食用時也要注意安全。
在外優先選擇品質較好的海鮮餐廳,盡量不要在路邊小攤,路邊小攤可能海鮮的品質無法保證,食品安全風險較高。
為了減少吃海鮮引發的食品安全風險,要盡量吃新鮮的海鮮,死太久及變質海鮮不要吃;選購新鮮的,有異味、死蟹、死貝等最好不要買。
在家烹調時一定要充分加熱,盡量不要生吃。海鮮容易存在寄生蟲、細菌的風險,此外各種深海魚類、蝦蟹在運輸過程中也會遭受重新汙染,細菌容易大量繁殖。海鮮中的病菌常見的有副溶血性弧菌等,還可能存在寄生蟲卵,以及加工帶來的病菌和病毒汙染。一般來說,在沸水中煮4~5分鐘才能徹底殺菌。同時,加工及烹調時注意生熟用具分開,避免生熟食品交叉汙染。
海鮮等水產品除了可能含有較多的膽固醇外,還可能存在重金屬(鉛、汞等)富集的問題,為了減少這些風險,建議每次吃海鮮要適可而止,不要因為它好吃就一次吃很多,一定要節制食慾,對海鮮河鮮淺嘗輒止。一般來說,每天吃海鮮不超過100克。
另外,海鮮也是一類嘌呤含量較高的食物,會升高尿酸,對於有血尿酸高和痛風問題的人,最好不要多吃;有些人對海鮮過敏,就應該盡量避免吃海鮮。
結論
魷魚中的確膽固醇含量高於肥肉,但魷魚的脂肪含量低,蛋白質含量豐富,和肥肉相比是一種營養更好的食物,只要每次不吃過多,注意食品衛生,依舊可以成為夏季的一道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