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二氧化碳短缺?全國的反應很「英式」(圖)


英國快要沒有可口可樂跟啤酒喝了嗎?(Pixabay)

【看中國2018年7月15日訊】6月底在英國有一則民生新聞:「市場上二氧化碳原物料的缺乏,造成可口可樂跟啤酒工廠暫緩生產,預期要限制供應量」,這則有點非比尋常的新聞引起我的注意,咦?快要沒有可口可樂跟啤酒喝了嗎?!

連著幾天密切的注意新聞,瞭解事件的發展,我覺得我快速惡補了理化知識、食品業生態,也從英國人日常的應對觀察到與臺灣不同的消費心態,還有非常理性的因應態度。

在臺灣,每當某項民生商品的原物料漲價或短缺時,立即就會看到民眾大排長龍地搶購,即使限量購買,貨架上的商品依舊很快被橫掃一空。

但是在英國,可樂跟啤酒生產減量的新聞消息發出好幾天了,甚至傳出最大連鎖英式小酒館啤酒庫存銳減的消息,但我周遭的英國人卻一點都不慌張,並沒有衝去商店橫掃貨架。

我暗暗地吃驚:啤酒面臨庫存危機,英國人還不緊張?!啤酒是英國人飲食的命脈,現在正值夏日,又遇上世界盃足球賽盛事,人人喜歡邊看賽事、邊一瓶又一瓶的喝啤酒,市場存貨量降低,一般民眾不擔心竟然還能以平常心看待。

我在英國已經居住10年了,從來沒有聽過二氧化碳短缺造成食品短缺的狀況,而這次的危機不只是英國,就連歐盟也包含在內,讓我不禁好奇發生了什麼事?

10個工廠剩2個──「食用二氧化碳」短缺,具體有何影響?

原來,歐洲有10個食用級二氧化碳工廠,其中5個在英國,目前歐洲有8個都在停廠維修中,「唯二」沒有停工的工廠都在英國,但這兩個都不是大型工廠。停廠維修是例行計畫,因為冬季是食用級二氧化碳的需求旺季,夏季就自然地工廠減產跟維修。

二氧化碳的需求除了製作碳酸飲料之外,許多食物的生產也需要用到二氧化碳,例如屠宰場在宰殺豬前,使用該氣體昏迷豬只;許多麵包糕點跟肉類在生產時也會添加二氧化碳來增加產品的期限。

然而今年夏天,因為天氣好且活動多,例如皇室婚禮跟世界盃足球賽,對於食物、啤酒跟碳酸飲料的需求暴增,銷售比生產的速度快,庫存快速減少,就可能產生商品短缺的現象。

當二氧化碳的消息短缺時,直接受到衝擊的是生產線,上游工廠的生產線馬上減緩甚至停工。在飲料業已有幾家瓶裝工廠暫時叫員工不要來上班,因為無事可做。然而也有啤酒工廠調整生產線,先製造不需大量使用二氧化碳的Ale啤酒,以減緩衝擊。

業者呼籲英國政府出面解決現況,但是英國政府一副還沒到世界末日的模樣,表示市場自己會調節狀況,目前還沒到很嚴重的地步,政府單位抱持著退一步觀望的態度。

由於食物鏈的製造環節,上游原物料短缺不代表消費端立即缺貨,有時差效應;因此,雖然短缺的狀況已造成不便,例如大批發商或商店局部限制每人購買數量、超市生鮮宅配局部限製冷凍食品的配送(因為乾冰缺乏),但情況尚未影響普遍民生生活,還是有得吃有得喝,可以正常過日。

在進行每週超市大採買時,我特意留意啤酒、汽水跟飲料貨架,大概在短缺消息發出一週後,商品貨架是比平常空曠,但還沒有全面的缺貨。令我驚奇的是超市甚至還在做促銷活動,似乎不怕完全斷貨,仍舊寄望好天氣加上世界盃熱潮,抓緊當下的銷售機會。

同樣在生鮮部的貨架,豬肉跟雞肉貨架雖然比平常空蕩,但仍沒有缺貨。比較缺貨的商品是期效短的麵包類,通常麵包添加食用級二氧化碳來增加保存期限,超市的麵包土司貨架有一半是空的。

新聞平鋪直敘,廠商處理冷靜

我沒看到鋪天蓋地跟呼天搶地的新聞,新聞很理性地陳述事實,並不慌張。事件的報導主要集中在原物料對上游的影響,以及告知事件的原由,同時間並平衡報導商品的目前庫存跟銷售並沒有太大影響,不必太擔心。

最早的新聞是6月20日報導二氧化碳原物料短缺的警訊,提到可口可樂工廠暫緩生產汽水。然後過了5、6天後,6月底開始,持續每天有2-3則的報導,多半提到的是食品大廠的生產警訊跟各產業如何因應,同時間再度呼籲,現在只是警告短缺,並沒有銷售商品的缺乏,大家還是可以買得到商品。

新聞的發展到7月2日,開始報導有二氧化碳製造商開始開工製造,整個市場會在兩、三週後全面恢復原狀。

英國面對整個事件的反應跟思考很理性,廠商尤其如此:工廠跟供應商在整個事件中,可能是最無奈的單位,但他們仍是急不徐地照著步調因應──二氧化碳製造商沒有馬上開廠生產,依然進行例行性的維修,新聞報導過兩週後,才有大廠開始再度投入生產。

中游工廠跟供應商是最受到衝擊的單位,我相信各工廠跟供應商的老闆或員工,這幾週肯定是想盡辦法的協商跟調貨,但就一位消費者的感受是各單位隨機應變,沒有拚命向媒體抱怨政府。

另外,透過這次事件,我也看到我從沒想過的產業思維:當二氧化碳供應有限,應該優先給哪個產業?飲料業、生鮮業還是零售的乾冰運用?生鮮業提出應該他們優先,因為他們處理的是動物,有可能會危害到豬只的動物權。這真的是很英式的思維呀。

消費者反應理性,選擇替代商品

最令我佩服的是消費者的反應,完全沒有驚慌,馬上衝到貨架上掃貨。我觀察英國人在超市的購買行為,啤酒的貨架有點空,但依然只購買這次需要的瓶數,例如一箱或是一手,似乎上游原物料的缺貨跟現在的採買毫無關係,這或許也是對製造商跟通路商的一種信任,商品不會斷貨。

另一方面,我同時也思考是不是市場上平常生產了過量的商品,商品也有其替代性。例如A牌啤酒賣完了,沒有關係,還有B牌可以喝。照這種思維,除非世界末日要到了,商品全部斷貨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在整個事件中,最重要的事是我看到「產業跟生產單位計畫的重要性」:整個事件談論的都是可能的危機,二氧化碳的庫存量快速降低,但尚未全面缺乏,有關單位的報告都是存貨的危機,並不是嚴重缺乏的臨界點。這代表的是各單位的前端就詳細觀察使用量跟庫存量,計畫周詳,才有時間商討因應的對策。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小職員張太咪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