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多年的謎!紫禁城到底是誰設計的?(組圖)


紫禁城是在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營建,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

紫禁城身為明清兩代二十四位帝王的皇宮,向來是給予人莊嚴、神祕的感覺。當它成為存放古文物的故宮博物院,成為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之後,世人才逐漸瞭解它的真實面貌。現在故宮收藏以明清兩代的宮廷珍物為基礎的眾多古文物,亦成為萬眾喜愛參觀之地,可是大家真瞭解它了嗎?光是提出最基本的問題,我們都可能還回答不上來呢!這一個問題就是:設計紫禁城的人究竟是誰呢?

紫禁城(北京故宮)自建造完畢,至今已達六百多年。它是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它面積為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則約占15萬平方公尺。紫禁城是在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營建,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但是,紫禁城到底是誰設計的?難道紫禁城的設計者竟然不比雕刻敦煌石窟的神佛像的工匠,連名字都無法駐留在某一物件上,連逐漸隱褪於歷史長河的機會都沒有?唉!這是因為明朝工匠的社會地位不高呀,所以連能被記名載姓的知名工匠都是寥寥可數。所以,是誰設計了紫禁城,這就成為六百年來的大謎團。

但是,雖然是謎團,還是有三種說法流傳於民間。


很多人都認為,紫禁城是由明代一位卓越的匠師蒯祥所設計的。

說法一、蒯祥

第一種流傳最廣泛的說法就是:明代一位卓越的匠師蒯祥所設計的。蒯祥(1398-1481),字廷瑞,號香山,明代吳縣香山(今江蘇蘇州)人,香山幫匠人的鼻祖。據說蒯祥不只木工了得,還具備高超的藝術天賦和審美意識。

只是,雖然蒯祥是設計了紫禁城的工匠的這一說法被廣播,可是連故宮的研究員都出面表示,在紫禁城修建之後,蒯祥才二十初頭,因此在修建期間,無豐富經歷的青年蒯祥不太可能會擔當國家重任,成為建蓋紫禁城的設計名匠。蒯祥對紫禁城的貢獻應該是在正統年間的重建工作上。

即使如此,民間還是流傳了一則關於蒯祥修建紫禁城的故事:

據說蒯祥在建蓋皇宮時,有一位工匠不小心將緬甸國進貢的巨木給鋸短了一尺多。那塊巨木正是皇帝朱棣交代說要製作成大殿的門檻的,因此出錯的木匠十分憂慮地向蒯祥報告。可是,蒯祥反倒要工匠再鋸短一尺多,以利他另做修改。蒯祥的好辦法就是:在門檻的兩端各自加上龍頭,再於邊界上各自鑲嵌上一顆珠子。此法是有利於門檻的安裝與卸除的。朱棣見狀,龍顏大喜,對蒯祥的絕佳工藝是讚不絕口,並誇其為「蒯魯班」。


「紫禁城一共有9999間房屋」之說雖然被大家所傳,但實質上,故宮只有八千多間房間。

說法二、蔡信

第二個說法是,紫禁城的設計者是南直隸武進(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的工匠蔡信。目前已經無法考證蔡信確切的個人資料了。但是,民間一樣流傳著一則他參與設計故宮的故事。

據說皇帝朱棣把建造皇宮的任務交付工部尚書宋禮。宋禮明白建造皇宮得先有設計圖,於是他便去找了工於設計的蔡信,請他來設計皇城圖。能力好的蔡信沒多久就繳交了一份讓宋禮非常滿意的設計圖。方正、穩妥的設計圖象徵了大明能夠長治久安,因此使得朱棣非常高興。然而,朱棣更欣喜的是:他聽見了新皇宮將會具備九重宮闕,而且一共有9999間的半房屋。這不是比傳說具有一萬間房屋的天宮才少個一間嗎?!所以,朱棣對於設計圖不僅能彰顯皇權的威嚴,又能象徵出人間帝王的謙虛,當然是樂開懷囉!因此,蔡信的設計圖自然是不禁刁難地順利通過審核啦。

往後,「紫禁城一共有9999間房屋」之說就傳開了,雖然這個數字只是傳說,並不確切,但仍受大家的喜愛。實際上,目前故宮裡宮、殿、堂、樓、齋、軒、閣的總間數是8707間。為甚麼會知道呢?因為,在1973年,專家們曾特別為此做過統計,這才發現故宮實際上總共有8707個房間。

說法三、楊青

第三個說法是,紫禁城的設計人是楊青。

這位楊青所留下的資料就更少了,後人只能知道他是一名瓦工,最後官至工部侍郎……。據說楊青的這個名字還是朱棣所賜予的,可見楊青的功勞實為不小。

只是,一個皇宮建造怎麼會只提及這三位工匠的名字呢?而且最被後人認定是設計者的人,還是最年輕的工匠蒯祥?其實,研究者們根據種種史料而推論後表示,皇宮建造初期,蔡信與楊青已經年事已高了,而他們的貢獻也很大。當時的蒯祥雖然年輕,但善於繪畫與設計,據說他能雙手同時握著筆來畫相同外型的龍,兩條龍還能夠合而為一。此外,蒯祥對於要營造的宮殿只消略加計算,就能夠繪出設計圖來。因此,工藝高強的蒯祥自然是受到大家的關注。當蔡信與楊青逝世後,後續主持了大量皇家建築工程的蒯祥當然是地位崇高了,相對來說,他個人的功效與在皇家建築上的付出自然是被凸顯得極為明顯。

故即使紫禁城是仰賴大批工匠來設計、建蓋,多數人仍會誤以為蒯祥就是紫禁城真正的設計者、施工者。

無論如何,已經瞭解事實的我們切勿以為一個輝煌又嚴肅無比的皇家殿堂的建造,只須仰靠少數人的付出。我們切勿忘卻被推在眾人面前,接受萬人的掌聲與景仰的某幾位名匠師的背後,也可是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與智慧。這些默默無聲又無名的工匠們、營造者們,可是耗盡一己之力之智,與他人共同來創造更美好的文化的。當我們望向這些傳統建築而喟嘆時,莫忘它們是被誰所造、為何而造、為這片大地帶來何種影響啊……


紫禁城是仰賴大批工匠來設計、建蓋,而非靠一己之力之智。(以上圖片來源皆為Adobe Stock)

參考資料

〈600年謎團紫禁城究竟是誰設計?〉

〈六百年的謎團:究竟是誰設計了紫禁城?〉

〈蒯祥還是蔡信?解密是誰設計了天安門城樓〉

〈常州人蔡信設計了紫禁城〉

本文留言

作者Yi-hsin Lu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