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秦必楚」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圖)


項羽消滅秦軍主力,決定秦亡的命運,奠定分割天下的基礎。(圖片來源:看中國手繪插畫)

陳勝大澤鄉起兵、項氏會稽起兵和劉邦沛縣起兵,是決定秦楚漢間歷史動向的三件大事,後來歷史的發展,大體由陳勝、項羽和劉邦三位英雄主導。這三個人,都與楚國有著緊密的關聯。戰國末年流傳一時的讖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由此可以得到索解。

陳勝建立張楚政權,開創誅暴滅秦的大業;項羽消滅秦軍主力,決定秦亡的命運,奠定分割天下的基礎;劉邦攻入關中,迫使秦政府投降,最終成就帝業。司馬遷綜述這一段歷史說:發難反秦,由陳勝開始;暴力滅秦,出於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成就帝業,則是劉邦。五年之間,天下政局的主導遞次嬗變於三人,自開天闢地以來,天命之授受移轉,未曾有過如此急切。《史記》將陳勝的一生入於王侯世家,將項羽和劉邦寫入帝王本紀,無一不予以高度的評價;司馬遷又著「秦楚之際月表」,將從秦末之亂到漢王朝建立之間的這一段歷史,視為秦楚之際,強調的是楚國楚人在秦末歷史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

陳勝是南陽陽城人,吳廣是陳郡陽夏人,他們在大澤鄉起義。這些地方,戰國末年都是楚國的領土;隨同陳勝、吳廣起兵的九百戍卒,也都是出身於楚國地區的貧民;陳勝所建立的政權號為張楚,取「張大楚國」的意義。項氏是楚國的名門貴族,封地在陳郡項縣,後遷徙到泗水郡下相縣;項梁、項羽起兵於會稽郡吳縣,都是楚國的舊土。隨同項氏的八千江東子弟兵,也無一不是楚人。項梁後來擁立懷王,復興楚國王政;項羽統領楚軍殲滅秦軍主力,自封西楚霸王,宰割天下,時時處處都是楚人楚國。劉邦是泗水郡沛縣人。戰國末年,沛縣是楚國的領土,沛縣吏民隨同他起兵於沛縣,也是楚國人起於楚國舊土。劉邦起兵以後,被推舉為沛公,是楚制的沛縣長官。他始終在楚國的旗幟下奔走。攻入關中收降秦王時,他是懷王楚國的碭郡長。

然而,自東漢歷史學家班固著《漢書》以來,陳勝和項羽被貶入臣民列傳,「秦楚之際月表」被「異姓諸侯王表」取代,秦楚漢之間的這段歷史,被視為秦漢之間的歷史。在這種對於歷史的修改當中,曾經主導天下政局的楚國之存在被抹殺,張楚王陳勝和西楚霸王項羽被淡化,劉邦曾經是楚國臣民、漢出於楚的歷史也被掩蓋。班固綜述這一段歷史說:劉邦沒有封土王侯的依托,憑藉一劍之任,五年成就帝國偉業,有史記載以來,未曾有過。論述同一段歷史,在班固這裡,只強調西漢建國和劉邦偉業。歷史認識的差異,直接影響到對於歷史事實的處理。

解讀歷史,有解讀者的識見參入其中;編著歷史,受編著者認識的左右。《史記》由司馬談和司馬遷父子兩代寫成。司馬氏父子的時代,距離秦楚漢間不過百十來年,時代的遺留尚在,他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史記》是私人著作,未受官方政府的指導限制,能夠實實在在地撰寫,成就古風信史。《漢書》是班彪、班固父子的著作,寫成於東漢,距離秦楚漢間已經有三百來年,王朝循環交替的歷史已經固定,正統觀念的史觀已經形成。《漢書》編成以後,成為官修正史的開端,後代王朝編撰前代王朝歷史的義例體裁,天命在前後王朝之間移轉的歷史觀念,也成為中國史學的主流和傳統。正因為此,出於統一王朝有序交替的觀念,西漢王朝被視為秦王朝天命的承接者,秦漢之間難以容納承接天命的第三者出現,於是歷史被按照既定的型樣剪裁。如此模糊扭曲的成見,實在是誤導國人。

總而言之,在戰國以來的秦楚角力中,最後的勝利者是楚人,而成就楚人最後勝利的三位功勞者是陳勝、項羽和劉邦,這就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真正意義。由此承繼生發,著眼於秦楚漢之間的歷史連續性,有後戰國時代論。秦末歷史回到戰國,從秦楚之間一直到西漢初年,歷史進入後戰國時代,類似列國並立紛爭,諸子百家、遊俠豪傑重現,王業—霸業—帝業轉移的種種歷史特點,延續變遷約有六十年之久。直到漢武帝即位,第二次統一完成,歷史才又進入新的統一帝國時代。不過,這又已經是後話了。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