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端午到 用好「四寶」疾病不來找(圖)
大蒜所含的大蒜油、大蒜辣素、大蒜素等成分,為多種疾病預防和治療的良藥。(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五月,古稱中夏、午月、雨月、惡月,由於時近盛夏,濕熱鬱蒸,蚊蠅滋生,百蟲活躍,多種常見疾病趁機流行。我們的祖先就特別重視端午時節的疾病防疫和健康養生,創立了辟邪免災、煙燻消毒、蓄蘭沐浴等防病養生方法,在門牆上掛菖蒲、艾葉、青蒿,食用大蒜,被人們視為「四寶」。
1、菖蒲
石菖蒲多野生於山澗溪流和水石隙縫處,植株稍矮小;水菖蒲多生於池塘水草邊或溪溝邊,植株稍高大,劍葉更長,根莖略粗壯,色微紅。民間在端午期間懸掛於門前的多為水菖蒲。
中醫認為,菖蒲味辛、苦而氣香,性溫,屬芳香開竅藥,有開竅豁痰、醒神益智、化濕開胃之功效,可用於痰蒙清竅、神昏癲癇、健忘失眠、耳鳴耳聾及濕濁蘊阻脾胃等病症的治療。它的常用量為3~10克,但陰虛陽亢、出汗較多、遺精滑精者應忌用或慎用。現代醫學認為,其所含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鎮靜、抗驚厥、抗抑鬱、改善學習記憶和抗腦損傷等作用,為中醫臨床較常用的藥物。
2、艾葉
艾葉,亦名艾、艾蒿、艾草、醫草、灸草、冰臺,早在《詩經》中即有記載,如煎湯熏洗沐浴,煙燻消毒,艾灸療疾,做成艾糍粑粑食用等。而在端午節或整個五月將艾葉懸掛於門庭已成艾的「專利」。
艾葉,其功效獨特,既可溫經、止血、安胎,又可逐寒濕、理氣血,常用於虛寒性的出血證,如吐血、便血、崩漏下血、月經不調、痛經、寒濕帶下、胎動不安、心腹冷痛、虛寒性瀉痢、皮膚瘡瘍、疥癬等多種病症。古人尚認為艾葉製成灸條後能「灸治百病」,取其能溫通經絡、溫補元氣、調和氣血、潤澤血色、煥發健康神彩。艾條點燃後,氣味獨特,「可淪肌浹髓,溫暖如陽,彌久不消」,讓人回味無窮。
現代醫學認為,艾葉含有的揮發油和黃酮成分,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凝止血、抗哮喘、抗過敏、鎮咳、祛痰、抗炎及對免疫功能的影響等藥理作用。但艾葉性溫、香燥,內服用量不可過大,且不宜長期使用,陰虛血熱或邪實發熱疾病應忌用。
3、青蒿
青蒿,亦名蒿、草蒿、方潰、香蒿,極為清香雅緻,其性偏涼,有清虛熱、除骨蒸、解暑熱、截瘧退黃的功效,可治療溫熱之邪損傷人體陰液、夜熱早涼,外感暑熱,發熱煩渴,瘧疾寒熱,濕熱黃疸等症,尤以治療虛熱證、中暑和瘧疾見長。
現代藥理學發現,其所含的青蒿素、青蒿酸、青蒿醇及黃酮類、揮發油等成分具有顯著的抗瘧作用。青蒿用於驅除山嵐瘴氣,古已有之,將其與艾葉、菖蒲同掛門庭亦早已有之,只是沒有菖、艾二者應用廣泛。
4、大蒜
大蒜,亦名葫、葫蒜、蒜,既為常用調料,更為多種疾病預防和治療的良藥。
大蒜入藥始載於兩晉南北朝時陶弘景所著的《神農本草經集注》一書,記載其為百合科植物,鱗莖入藥,味辛辣,性溫且燥烈,有溫暖脾胃、行滯、解毒、消腫、殺蟲、止痢之功效,可用於飲食積滯、脘腹冷痛、癰腫瘡瘍、疥癬、肺癆頓咳、痢疾、泄瀉,以及蟲堯蟲病、鉤蟲病、蛇蟲咬傷等症的治療。
現代藥理學認為,大蒜所含的大蒜油、大蒜辣素、大蒜素等成分,具有較強的廣譜抗菌作用,對多種球菌、真菌和病毒等均有抑制和殺滅作用,被譽為「天然的廣譜抗生素」,可預防流感,治療感染性疾病,以及驅除人體寄生蟲,並具有降血脂、防止血栓形成、提高機體免疫力、預防冠心病、動脈硬化、促胰島素分泌而降糖、保肝、延緩衰老、降低癌症發生率等作用。但由於其性溫熱燥烈,有口瘡、痔瘡、熱結便秘者不宜食用;發熱性疾病、氣血虛弱者、目赤腫痛者、牙齦發炎、咽喉炎患者均應忌食或慎食;胃炎胃痛者不宜食,小兒和孕婦不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