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己與救人:救贖的雙向性(組圖)


救己與救人:救贖的雙向性(示意圖/pixabay)

【看中國2018年5月31日訊】關於安徽六安老師討薪的事情已經發酵了好幾天,老師們的悲壯也贏得了普遍的支持。我當然也支持。但這件事的意義如果只停留在「教師」這個字眼上,恐怕就不那麼令人鼓舞。

比如有媒體說「請善待為我們接續文明香火的人」。其實不管那一類人,只要勇敢的站出來,以公民的姿態,為自己的合法權益發聲,都是很勇敢的行為,都需要善待。並不是因為你是「教師」,各行各業的人,嚴格的說都是「接續文明香火」。農民工這類弱勢群體被欠薪更為普遍,難道僅僅因為他們搬磚流汗就不需要關注和善待了?

我們應該稱頌的是這個沾著體制邊的群體公民意識的覺醒,而不僅僅是特殊的身份。連教師都被欠薪了,只能作為判斷一個環境潰爛程度的參照,不能作為評價抗爭行為高尚、合理與否的標準。

在一片死水裡面,每一個將要窒息的魚兒的掙扎,都是有價值的。不管是金魚還是草魚。

換個角度來說,其實這個國家每天都有很多這樣的事情在發生。有可能是失去土地的農民,被趕出家園的棚戶居民,或者各種冤屈的受害者。他們遭受的苦難,所承受的粗暴,所流過的血淚,並不會比被欠薪的老師們少。苦難就是苦難,不帶有種族、階層屬性,不能說因為你是誰,苦難就更悲壯,更有意義。

所以我們應該稱頌的,是公民抗爭的勇氣,而不是教師欠薪的悲哀。


老師們的悲壯贏得了普遍的支持(安徽六安老師討薪/微博截圖)

一個人或者一個群體,在自己的權益遭到侵害的時候,敢站出來,這是有血性的正常人;不僅僅為自己的利益,也順帶為了別人的利益站出來,這是有責任感的勇士;完全拋開了自己的利益,就是為了正義之名而勇往直前,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先行者。

大部分現實中的抗爭,最悲哀的地方,僅僅停留在第一個層次上。這當然也是某些人樂意見到、或者說可以保持的一種理想社會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所有的個體、群團、組織都被橫向的割裂,就算敢於為自己的利益挺身而出,也因為很難引發大面積的波瀾而迅速被掩蓋。就像大海裡面的浪花,一個一個的拍散在礁石之上,卻忘記自己可以組成大浪。

在人類的社會裏,其實所有的苦難都是暗自相連的。那些被跨省的、被禁言的、被流亡的……很難說他們的境遇,和六安老師們的悲劇沒有一點關聯。因為所有的悲哀,往往都有同一個根源。我們都熟悉德國著名神學家馬丁•尼莫拉那段名言:「起初他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最後他們迫害到我頭上,我環顧四周,卻再也沒有人能為我說話。」

一個真正追求公平、正義的公民,應該對發聲有這樣的認識,那就是挺身而出不應該是為了自身利益的無奈選擇,而應該是一種主動的救贖。如果你沒有想過救贖他人,也就很難救贖自己。這是雙向相關的抉擇——救己與救人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所以如果一個人僅僅關注自己的苦難,僅僅願意為了自己的苦難而抗爭,這樣的抗爭,不僅容易夭折,意義也十分有限。根子上的問題沒有解決,永遠是看臉治病的悲哀。今天是六安,明天也可以是瓮安、淮安、永安、西安。偃旗息鼓、悲劇循環。我們不僅要鼓勵敢於維護自身權益的正常人,更要鼓勵那些我們不曾在意的勇士和先行者。救一個人、一個群體不難,難的是救一個國家、一個民族。

我相信經此事變,六安老師們的問題解決並不是難事。難的就是,希望老師們在得償所願之後,將來教書育人之時,更明晰該如何去面對孩子。希望他們也會掂量,讓孩子正確的認識國家和個人的關係,認識所謂傳續「文明香火」的意義所在。

如果哪天,我們不僅能為老師們討薪而疾呼,還能以公民的姿態,為社會公平正義而努力,那麼也許更有意義,也更有力量。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二大爺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