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個愛新覺羅氏聚居村落 世代只做一事(組圖)


中國唯一一處愛新覺羅氏聚居的村落,歷經上百年的滄海桑田,如今依然存在著。

想必鮮有人知,在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西北啟運山下,中國唯一一處愛新覺羅氏聚居的村落,歷經上百年的滄海桑田,如今依然存在著。在這座古老而神秘的村子裡,生活著一群特殊的人,他們世世代代守著清王朝的陵寢——永陵。

417年前,清王朝租陵建築群落成,隨即便有一群人來到這裡專職守護清朝陵寢,他們被稱為「守陵人」。在守陵人最多的時候,人數可達到3000,於是漸漸地,在永陵的周圍,也就出現了一個世代守陵的「守陵村」。然而,100年前,隨著清王朝的覆滅,「守陵人」不存在了,代表著清王朝的這種專職機構也隨著王朝的覆滅而消失殆盡。如今,村莊依然存在,但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他們世世代代生活的那片土地,曾經住著清王朝的專職守陵人,他們以為的普普通通的村莊,其實曾負載著光榮的守陵的使命。

談到祭典,這可是守陵人最主要的任務,它包括大祭和小祭,大祭主要安排在清明、七月十五、冬至和歲暮,總共4次。每次大祭都要殺一頭牛、一隻羊和一頭豬以及其他東西作為祭品。小祭安排在每月初一和十五,總共24次。為確保祭品的隨時供應,清政府對守陵人的工作崗位進行了包括養豬牛羊、釀酒,製糖、做醬、磨粉、養鷹、養鳥等在內的明確而細緻的分工。並且按照規定,每個守陵人一輩子幾乎只做一種工作。


守陵人隨著清王朝淡出了歷史舞台,但大多數永陵的守陵人多數還是選擇繼續留下來。

某電視台記者前往永陵鎮做調查。記者有幸找到一名守陵人的後裔趙德新,老人稱:「在我們小時候爺爺會給我們講我們家族史上的守陵的故事,我們還有一本族譜,上面清晰地記載著當年的事情。」說著,他去裡屋拿出了一個底座彫刻著精美蓮花的木頭匣子,又從裡面拿出了他家的族譜。

他嫻熟地翻到其中一頁,又開始記憶的長河:「我們家族守陵就要從七世祖班布裡也就是努爾哈赤的伯父那一輩說起了……」永陵鎮的文物管理所所長說:「別以為清王朝的守陵人同現在的守陵人一樣,只是簡單地看護陵寢,他們的工作有一套完備的機構體系,紛繁複雜,猶如一個小社會——清政府為皇陵分別設立了盛京三陵總管衙門、內務府衙門、關防衙門、禮部衙門、戶部衙門、工部衙門、兵部衙門、刑部衙門共八個部門,他們主要負責對永陵的保護、修葺和祭典;那個時代,守陵人就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因為清政府會給每戶守陵人家庭分一處小院,小院以三分三為基準即三乘三的面積,「一畝三分地」的說法就是來源於此。雖然自1911年辛亥革命後,守陵人隨著清王朝淡出了歷史舞台,但大多數永陵的守陵人多數還是選擇繼續留下來。

如今在新賓縣的上夾河腰站村和勝利村,70%的人口都屬於守陵人後裔,這裡也是全國唯一一處遺留下來的愛新覺羅氏聚居的村落。幾百年的歲月變遷,愛新覺羅氏的守陵人也逐漸被漢化,他們的後代同當地人無異,對於祖上守陵的歷史瞭解甚微,他們也多是選擇背井離鄉並在城市定居。過去那些守陵人的專職工作如初一、十五小祭,清明、七月十五、冬至、歲暮大祭,這些曾世代流傳的禮儀和習俗也正在消亡。那些還知道一些家族歷史的守陵人後裔,希望能夠恢復這些寶貴的習俗,他們每到清明會祭祀自己的嫡系祖先,他們認為:祭祀祖先的禮儀和習俗不應該被忘記,畢竟這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也許我們每一個人都該想一想,祖先們傾注一生心血所捍衛的禮儀與文化,是否應該被我們遺忘在歷史的塵埃裡。(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辛亥革命後,隨著清王朝的覆滅,守陵人的生活方式,工作,以及很多習俗和禮儀被上百年變遷的歷史所淹沒,並逐漸被漢人同化。雖然那些曾經的守陵人多數選擇繼續留在永陵,但他們的後代對「守陵村」這個概念已知之甚少。他們逐漸和其他村落一樣過著耕田種地的傳統農耕生活,幾乎只有很少的人知道過去的祭祀禮儀,即便知道,也很少有人繼續做。如今,越來越多的「守陵村」後代選擇離開這片長眠著清王室皇族的土地,到外地讀書、工作並留居他鄉。

如今村裡少數知道自己祖先是守陵人的後裔在談論起這些逐漸被人忘卻的禮儀、習俗時不免遺憾,他們希望能夠恢復這些古老的傳統祭祀禮儀,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很顯然守陵村並沒有受到人們的關注。也許我們每一個人都該想一想,祖先們傾注一生心血所捍衛的禮儀與文化,是否應該被我們遺忘在歷史的塵埃裡。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