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惠台灣人搞窮台灣地的「惠台政策」(圖)


優惠台灣人搞窮台灣地的「惠台政策」(圖:公有領域)

【看中国2018年3月15日讯】中國人大政協「兩會」開幕前,2月28日,中國出台《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出招惠台政策31條,其中12項項涉及加快給予台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19項涉及逐步為台灣人提供與大陸人的同等待遇。總之就是要把台灣人「國民化」。在中國的宣傳中,這是給「台灣同胞」讓利,讓台灣人分享大陸市場與「經濟發展的成果」。

跳回20多年前,中國爲了招攬台商,給台商各種優惠政策,堪稱超國民待遇。現在用「國民待遇」就可以令台灣人趨之若鶩。變化之大,不得不讓人唏噓。

當然,有的人認爲這些是「假的優惠」,反而是「從超國民待遇倒退到國民待遇」,也小瞧了中國與台灣大衆的智慧。31條中給台商開放的是以往「超國民待遇」時期沒有開放的產業項目,對個人開放部分更是前所未見。總之,這些優惠確實對台灣人很有吸引力,這也是北京要繞過台灣政府,直接爭取台灣民意的新措施。

中國新思路緣起是這樣的

歷史上中國的中央王朝,對「叛離」的地區無非兩招:「剿」與「撫」。前者就是武力進攻,不需多解釋。後者就是懷柔招撫。以前中國沒有「人民」的觀念,所謂招撫的對象都是對方陣營的首領或上層人士,或是給予金錢收買,或是給予加官進爵的許諾。《水滸傳》中宋江、晚明時期的鄭芝龍等都是這種被「撫」政策收買的代表。

到了20世紀,中共上台繼續強調「統一戰線」,其實質也是這種「撫」的延續。統一戰線的要旨,是籠絡對方陣營的上層人士,給予名譽、官職、或金錢,通過策反與拉攏上層人士而達到管治的目的。在進攻西藏的時候,中國先是拉攏了十世班禪喇嘛,又扶植俘虜過來的噶伦兼昌都總管的阿沛阿旺晉美,最後簽訂十七條協議。

「解放」西藏初期,又通過達賴喇嘛等實現對西藏的管治。對「收回」香港也是同一套路,「高度自治,港人治港」政策,首先就是通過對效忠的上層港人精英形成「代理人階層」,對香港實現間接統治。這種對上層港人精英的拉攏,就是新時代下的「撫」。

中國對台灣也多年沿用同一政策。葉劍英提出「葉九條」的時候,主要考慮的是保證當時台灣上層(即國民黨)的利益。比如「兩黨可以對等談判」、「統一後的台灣可保留軍隊,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特別自治權」、「台灣政界領袖可擔任全國性政治機構領導,參與國家管理」。這時的思路仍然是「撫」的一套。此後,無論是李登煇、陳水扁、還是馬英九當政,中國的談判(與拉攏)對象都是台灣的統治階層。

但這種通過上層精英代理人的「主撫」政策,在21世紀之後的中國學界、政圈、以及大衆中越來越受質疑。很多人認爲,這樣通過拉攏上層的代理人管治,即無法得到當地人的人心,又無法真正把這些地區「整合」到中國之内,反而給「中間人」從中取利的機會,中央則「兩頭不是人」。

很大程度上,這種思潮的湧現與香港「一國兩制」實施中出現的問題有關。2003年香港七一大遊行反對23條立法,最後迫使特首董建華辭職。這對中國對港工作的官員打擊甚大,於是有組建「第二支管治隊伍」,親身上陣的計劃,後來就發展為「西環治港」。

值得指出的是,這種思潮同樣在民間盛行。由於新聞封鎖以及片面報導之故,中國很多人對民主派「反對一國」非常不理解;2009年香港興起的本土派「蝗蟲論」後,大部分中國人對「反中」的香港人更深惡痛絕。於是認爲繞過香港上層,直接面向香港民衆才是正道。

讓台灣人「人心回歸」成爲對台政策新思維

西藏「經驗」也屢屢被重提,儘管西藏與香港的情況有很大差別。反對「代理人制度」的人認爲,中國在1951年與西藏簽訂十七條協議,「藏人治藏」,正是1959年「西藏叛亂」的主因。中國理應一開始,就直接「解放西藏農奴」,摧毀藏人的上層階級。

這種思潮的湧現也和毛派的回歸有關。在毛派分子看來, 「主撫」的「代理人」政策是鄧小平時代的產物,是抛棄了毛澤東「群衆路線」的錯誤政策。這種説法經不起推敲,因爲西藏十七條就是毛澤東主導的產物。

無論如何,在這些思潮下,繞過台灣統治階級,直接對「讓利台灣人民」,讓台灣人「人心回歸」,就成爲對台政策的新思維。除了以上的思潮梳理之外,毛澤東時期的口號「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也被重新挖出來。

這些思潮湧現與壯大的時期,正是馬英九當政八年。馬英九與中國關係很好,兩岸關係穩步緊密,中國沒理由明面上繞過馬英九直接面向台灣民衆。但中國也同時加緊直接拉攏台灣人心。

第一:在台灣收買媒體與豢養親共組織,從中國時報被收購後變紅、周泓旭共諜案、「白狼」返台充當打手等事件,都可以看到這種操作的模式,這裡不多討論。

第二:就是加緊與台灣「掛鈎化」 。敝文《蔡英文的脫鈎化思路》曾討論到,在中國經濟力越來越強大之後,利用「掛鈎」後的經濟關係影響政策是成爲中國戰略脅迫的重要方法。

2014年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實質有雙向的兩個目的。一方面,中國企業進入台灣,通過忠於中國的企業單位影響台灣的經濟、政治與輿論。另一方面,大批台灣人進入中國後,商人與企業家依賴中國的市場,更多的普通台灣人則依賴中國的就業與創業機會,可以預期這些人中的大部分以後都會成爲中國的支持者。

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中止了服貿協議。雖然當時的關注點只放在「中國企業進入台灣」這第一個層面上,但事實上也同時封殺了第二個層面的圖謀。

在馬英九時代,中國不太好「拉下臉面」。但蔡英文上台以來,對九二共識不鬆口,令中國有了繞過台灣政府,直接「招安」台灣人的理由。這次的惠台政策,其實可以視爲變相地單方面實施服貿協議,不在乎台灣是否對等地開放,只在乎能否把台灣人拉到中國。

留住資金與人才 才能振興本土經濟

這種「惠台」政策,實質上「優惠台灣人,搞窮台灣地」,也就是「窮台」。現在與十幾二十年前不同,台灣已經過了那個產業升級、資金過剩,需要向外轉移產業的時期(那時在中國投資對商人是好事,台灣政府也鼓勵商人「走出去」)。但用現在「反全球化」的思維看,現在面對經濟空心化危機的台灣,把資金與人才留在本土,才能振興本土經濟。

隨著中國人力成本的增長,對外資的吸引力也在下降。正如習近平最近說的,人才是第一資源,中國本來就在打一場爭奪資金與人才的大戰。所以,所謂中國雖然口口聲聲說是「讓利台灣人」,實際上對自己也不無裨益。衹是對國家來説,這種爭奪戰基本上是零和游戲。

放在國際關係上,這種沒有談判與溝通就單方面的「優惠」措施是很罕見的。它不符合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準則,不尊重他國政府,對外國人單方面開放就業市場損害本國人民的利益,這是赤裸裸地爭奪他國的資金與人才。但這在中國看來,反而都沒有問題,因爲在中國看來,兩岸關係從來不是國與國的關係。

再從另一個角度出發,「惠台」政策給予台灣人 「國民待遇」,是要製造中國管轄台灣人的「現狀」。在國内層面,它與中國近年來單方面對台灣人實施「司法管轄權」(如從外國電信詐騙案嫌疑人遣返到中國,李明哲入罪中引用其在台灣的言論等),發行身份證大小的台胞證等措施一道,逐步實現單方面對台灣人「國民化」。

更在國際層面上,與民間的迫令外國民間公司把台灣修改為「中國的一省」的「獵巫」,及官方上迫使部分台灣駐外國商務處除去「中華民國」字樣等行動相呼應。總之,它是潛移默化地推進兼并台灣工程的一部分。

對中國這種行爲,台灣政府需要采取何種措施應對,這裏暫不討論。但對普通台灣人來説,首先需要認清事情的本質與後果,多加思考。中國最近的修憲「習帝永續」大概是最好的警鐘。

已經擁有民主的台灣人,是否能重回獨裁?已經擁有自由的台灣人,是否能重回專制?已經習慣自決的台灣人,是否能重新被別人主宰命運?不錯,中國能給你帶來眼前的利益,但這種眼前利益的代價,是要你以後永遠生活在倒退的社會中,你是否願意?即便你願意,你又是否願意自己的後代也永遠如是?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杜心武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