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節:為什麼其實是不受「國際」待見的節日?(圖)
三八節:不受待見的革命節日


(FILIPPO MONTEFORTE/AFP/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3月10日訊】廣為人知的三八國際婦女節,雖然正式的名字裡面有個「國際」,但事實上並不普遍。只有俄國、中國以及前共運圈子的國家比較重視這個節日。而在三八節真正的發源地,歐美卻是不待見這個節日的。在發達國家甚至很多所謂的發展中國家,你是看不到女性紀念這個所謂的國際節日的。這是為什麼呢?

二十世紀初,隨著女性更多的參與社會分工,女性權利意識開始覺醒,國際婦女運動在歐美風起雲湧,也取得了豐厚的成果——大部分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不僅賦予了女性最重要的選舉權,在同工同酬、權益保障等方面也取得長足進展。在1910年8月哥本哈根召開了第二屆國際社會主義(這個詞當時是個時髦詞彙,不是現在的意義)婦女代表會議上,作出了設立一個國際婦女節的決議,但是沒有規定哪一天。所以慶祝這個節日的也是隨機的。

1911年3月25日發生的紐約三角內衣工廠火災,造成了146名工人被燒死,其中絕大部分是女性。這個慘痛的事件,不僅對美國的勞工立法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且促成了國際婦女服裝工人聯合會等國際間維護女性權益的組織的發展和壯大,後來的大多數紀念婦女節的活動,就選擇在三月,但依然沒有固定在那一天。

那麼三八節定在3月8號到底是怎麼來的呢?這就跟蘇俄扯上關係了。

在1917年3月8日彼得格勒女工在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的策劃下,以慶祝國際婦女節為名舉行示威和罷工,要求得到「麵包與和平」,這個事件迅速發酵,隨後引發了著名的十月革命,沙皇被列寧推翻,俄國變天。正因為「革命「立下大功,列寧特別重視婦女節,連篇累牘為其樹碑立傳。

1921年9月,在共產國際的策劃下,第二屆國際共產主義婦女代表會議在莫斯科舉行,為了紀念俄國女工在革命中的功勞,把每年的3月8日定為國際勞動婦女節。從此,這個本來高大上並沒有革命意義的節日,轉變成了有明顯的政治傾向,為紅色革命搖旗的節日。

以列寧為首的共產國際從一開始就高舉意識形態對立的旗幟,把輸出暴力革命和蘇俄模式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所以共產國際遭到了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圍剿和抵制也就不足為怪。正因如此,在共產國際策劃下形成的「3月8日國際勞動婦女節」,雖然師承源於歐美的婦女運動,但作為革命意義明顯的政治節日,不受歐美的待見也屬正常。特別是在她真正的發源地美國,幾乎銷聲匿跡。

而百年以來,西方不光是女權,在民權、人權保障的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甚至在歐洲諸多國家,可以說對婦女、未成年人權益的保護,遠遠勝於對於男性的保護。這種環境下,上個世紀初爭取婦女權益的那些目標其實都已經實現,婦女節的社會意義減弱也就不足為怪了。

回過頭來說,所謂的婦女節本來也有先天性的缺陷。情人節、母親節甚至父親節這些同樣是源於西方的節日,社會各個階層的接受度就遠勝於婦女節。原因很簡單,這些節日,所反饋的都是人類共同的、恆久不變的情感——對愛情的嚮往、對親情的歌頌,這是人性天然的歸宿。反觀婦女節,名字響亮,但意義模糊,因為你是勞動婦女,就要歌頌?男性勞動就不該歌頌?老人、孩子其實在社會分工中也有勞動,要不要歌頌?師出無名,行而不遠。

如果再多說兩句,我們還應該明確的認識到,所謂的女權運動,是基於人權運動的大框架下的一部分。她的本質,不是因為你是女性就理應擁有超越性別的天然權利,而是因為人類社會分工的不同,為每一個族群爭取更合理的權利才有合情合法的立足點。

一言蔽之,我們追求女性的解放,最終是為了追求人類的解放。那些把女性當做革命符號加以利用的操作,遠比忽視女性權益來得更為惡劣。

最後,還是要祝我的女性讀者節日快樂。祝願各位眾裡嫣然通一顧,人間顏色如塵土。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二大爺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