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前總理嫁姨太於心上人 讀過語文的卻決想不到是他(組圖)
原標題:段祺瑞:舊軍閥中不乏君子,大學講壇亦有禽獸
段祺瑞執政府舊址(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8年2月14日訊】1926年4月12日,魯迅發表《紀念劉和珍君》,矛頭直指段祺瑞執政的北洋政府。八十多年後,這篇文章入選中學語文教材,許多人把「段祺瑞」蓋戳為殘暴軍閥。
而1924年3月,北京大學成立25週年,大學生進行國內大人物票選活動。民國大總統孫中山位居第一位,新文化革命領袖陳獨秀位居第二,大教育家蔡元培居第三位,而並列第四位的是:大文學家胡適和大軍閥段祺瑞。
在民國,段祺瑞以一已之力多次救國家於水火,三造共和,居功至偉。曾四任總理,四任陸軍總長,一任參謀總長,一任國家元首。是中國現代化軍隊的第一任陸軍總長和炮兵司令。任過中國第一所現代化軍事學校——保定軍校的總辦。
段祺瑞(維基百科 公有領域)
他是那個時代青年人的偶像,連大學問家梁啟超也這樣評價段先生:「不顧一身利害,為國家勇於負責,舉國中恐無人能比。」
今日看來,舊軍閥中不乏正人君子,大學講壇亦有衣冠禽獸。
01
1882年的冬天,寒風呼嘯,17歲的少年段祺瑞第一次出遠門,他從老家合肥徒步走到山東威海叔父的軍營,一行上千公里。出發前,段祺瑞12歲的大妹段啟英扒著他的腿,捨不得哥哥走。而段祺瑞一身意氣扎進風中。誰也不曾想到,17歲少年第一次出遠門,卻走出了他波瀾壯闊的人生。
到了叔父段從德的營帳後,段祺瑞「撲通」跪下:「叔父大人,我要當兵!」從那天起,段祺瑞跟著叔父南征北戰,學排兵佈陣、上陣衝殺,毫無懼色。
段祺瑞20歲那年,1885年,李鴻章在天津創辦北洋武備學堂,面向全國招生。段祺瑞以全國第一的成績考入北洋武備學堂。進入學堂之後,段祺瑞分在炮兵科學習,酷愛打靶,百發百中。
李鴻章去學堂視察,正遇炮兵科學生在海上練習打靶。在段祺瑞之前,一連好幾個學生打靶脫靶,李鴻章臉色很難看。輪到段祺瑞打靶,「轟」的一聲,打中!接著「轟轟」兩聲,又全中了!李鴻章招手把這個年輕人叫到身邊,並詢問姓名。這一問,李鴻章就將「段祺瑞」三個字記在了心上。
四年後,段祺瑞以全國第一的成績順利畢業。這一年,清政府選派學生赴德留學,全國僅有4人,「段祺瑞」赫然在列。
許多人誤以為段祺瑞只是一介草莽軍閥,腹內無半點詩書,粗鄙不堪。但事實上,段祺瑞文韜武略,既是軍事人才,又是那個時代裡,官派留學最早的一批學生。
02
1890年冬天,段祺瑞學成歸來。李鴻章調他到威海隨營武備學堂任教官,一任就5年。後隨袁世凱到天津小站編練新軍,任炮兵營統帶。
到1895年,段祺瑞官任中國第一支野戰炮兵部隊司令。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革命氣勢如摧枯拉朽,而末代皇帝溥儀拒不退位。誰敢第一個站出來勸走皇帝,就有可能名垂青史,但多走一步,也有可能粉身碎骨。北洋軍閥黎元洪,馮國璋一干將領全在觀望,就連袁世凱本人也不敢輕舉妄動,千鈞一髮,46歲的段祺瑞挺身而出:「沒人上,還是我來吧!」段祺瑞聯合北方諸軍統兵大員42人,代表40萬將士,給清廷發千餘言的電報。
1912年2月12日,清帝正式退位。
坊間傳:「段大帥歪歪嘴,發發電報,就把大清給推翻了。」載舟覆舟,只在一瞬。轟隆隆推倒幾千年政體,走穩一步,既是英雄,走錯一步,便臨萬丈深淵。敢力挽狂瀾,一造共和,舉國上下,如此氣魄,除段祺瑞之外,恐無二人。
03
段祺瑞小袁世凱六歲,曾和袁世凱小站練兵,在段祺瑞眼裡袁世凱是兄長,袁世凱也視段祺瑞如手足,一路提攜段祺瑞為陸軍總長。
大清亡了以後,袁世凱就任第一任中華民國總統,段祺瑞則出任總理。之後,袁世凱有心稱帝,段祺瑞則多次入袁府,苦心規勸,而袁世凱根本不聽。段祺瑞就站出來,第一個公開反袁:
「袁公於我有知遇之恩,我不反他,但必反帝制!論公,我死不參與,論私,我只有退休!」在大義面前,段祺瑞不糊塗,有立場,不講交情,一心為公。
1915年12月23日,袁世凱在天壇祭祀,正式稱帝。那天,各省將軍、官員跪成數排齊賀袁公。而段祺瑞則拒絕參加,獨自坐在公館,拍桌大罵:「袁公,作孽!」袁公登基之後,段祺瑞從此稱病辭職,發誓此生不見袁世凱。
1916年3月,在家「告病」的段祺瑞接到一個電話,電話是袁世凱打來的,原來袁世凱已經病入膏肓。接完電話,段祺瑞直奔袁府。袁世凱躺在病床上,臉色蒼白,往日威風蕩然無存。
段祺瑞彎下腰,對病床上的老友袁世凱說:「大總統若肯取消帝制,從今以後,善後事宜,自當努力為之。」袁世凱稱帝之後,眾叛親離。彌留前,袁世凱通令全國,正式取消帝制。袁世凱去世之後,段祺瑞悲慟不已,他以民國總理的名義,通令全國降半旗致哀,以國葬禮儀厚葬袁世凱,並身穿軍大衣,寒風之中親手扶著棺材,送老友最後一程。
君子之交,政見不合時揮手而別,再見時依然坦坦蕩蕩。當往事已去,剩下的就只有寬恕和包容。段祺瑞又以一己之力,二造共和。
這一年,段祺瑞51歲。
人生在世,隨波逐流者容易,退居一隅、明哲保身者也容易。但真正的偉大,在於一個人能夠身居廟堂卻保持獨立。無論何時,君子不徇私情,內心清醒、行為獨立,尊重時勢。
04
袁世凱去世後,國又亂成一片。大雪落在中國,大雪不止,前途蒼茫。北洋16年內,走馬換了20多任總理,最長不過一年多,最短的只有6天。
1917年,大總統黎元洪一心想要集權,免了段祺瑞總理一職。段祺瑞一走, 這一年,京城便插大王旗,辮子軍叛亂,張勛趁機復辟,溥儀登基。黎元洪只好又把段祺瑞找回來。段祺瑞不計前嫌,大義面前,毫不推辭,自任總司令,秣兵歷馬討伐張勛。先是東拼西湊借來150萬,然後召集5萬精兵,馬廠誓師,兵分兩路直追張勛。
國家陷入生死存亡,段祺瑞再次力挽狂瀾,三造共和。
1918年3月,段祺瑞再任總理時,國家已是窮困至極,無奈之下,「承諾」各種條件,向日本借款6筆,共計5億元。用這5億,開礦、練兵,國才算維持下去。但這筆錢,自始至終未還日本。段祺瑞用近乎「耍無賴」的方式挽救這個國家,他是那個年代裡,真正能夠決定中國走勢的人。
05
段祺瑞一生清廉,兩袖清風。在位總理期間,清廉,樸實,檢點,不收重禮,不蓄私財。
江蘇督軍齊燮元給段祺瑞搬來一扇瑪瑙寶石屏風,姨太太們喜歡得不得了,結果第二天段祺瑞就叫人原封不動搬回去。
馮玉祥常跑過來給段祺瑞送禮,段祺瑞均不買賬。最後,氣急敗壞的馮玉祥給段祺瑞送去一個大南瓜,暗指段祺瑞南瓜腦袋,死不開竅。收到南瓜,段祺瑞不但不生氣,將南瓜一刀劈成兩半,自己留下半塊,另外半塊又讓人給馮玉祥帶回去。
段祺瑞有個侄子,在府內當勤雜工,段祺瑞發現他手腳不乾淨。破口大罵,並責令杖打100軍棍,把腿也給打斷了。
更令人稱讚的是,段祺瑞夫人張氏,賢良淑惠,給段祺瑞張羅娶了個四姨太,老段頗為喜愛。四姨太自打進了段家門,卻終日愁眉不展,原來四姨太心有所屬,只因家貧才被賣入段府。段祺瑞得知後,一不做二不休,當即改認四姨太為乾女兒,以嫁女兒的排場,風風光光給嫁了出去。
民國人說段祺瑞:有容人之心,更有成人之美,是為君子也!段祺瑞在任時,定下六個規矩: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人送段祺瑞外號「六不總理」。
在權力江湖,段祺瑞清廉不貪。在國家面前,兢兢業業,臨危不懼。在女色面前,更是坦蕩磊落,不掩君子本色。
北京段祺瑞故居(網路圖片)
06
段祺瑞還愛才。
圍棋起於中國,到了民國,已被日本反超。段祺瑞一心恢復中國圍棋傳統,在府中培養了一批棋手。吳清源當年11歲,父親早亡。段祺瑞供其吃喝用度,並每個月從工資中拿取100大洋供他去日本學習。30年之後,吳清源成為一代「圍棋宗師」,打敗日本所有頂尖國手。除吳清源,段祺瑞還資助過頂尖圍棋國手顧水如、汪雲峰等人。
段祺瑞敬重讀書人,可1926年3月18日,北京街頭陰冷無比。上午十點左右,數千名學生和市民高舉白旗,來到執政府舉行「反對八國最後通牒的國民大會」。遊行中,場面失控,造成47名學生當場死亡,其中就有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學生劉和珍。李大釗、陳喬年也在遊行中負傷。段祺瑞當時並不在執政府,開槍也不是段祺瑞本人下令。
段祺瑞愛惜自己清名,視為性命,而今,一世清名,毀於一旦。聽到學生去世之後,段祺瑞長跪不起,痛哭不止。
第二天,他向國會引咎辭職,從此一生不再過問政事,並終身食素。段祺瑞內心是掙扎的、也是隱忍的,他的掙扎是那個時代所有人的掙扎,他的隱忍也是那個時代全部讀書人的隱忍。
07
辭職之後,段祺瑞回到天津當「寓公」,常穿一件皺皺巴巴的長衫,頭戴一頂瓜皮帽,一日三餐只吃青菜米粥。退出政壇後,段祺瑞住在租來的房子裡,沒有經濟來源,全靠舊部救濟。為節省家中開支,甚至遣散所有佣人,自己上街買菜。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跑到天津拉攏段祺瑞,想讓這位曾經政壇風雲人物出面組織華北偽政權。段祺瑞閉門不見,毋寧死,也拒不合作。
真君子如竹,爭風逐露,卻心中有節,在一身的傲骨之中,成就自己俯仰。雖已下野,但段祺瑞不因風霜折腰,風骨猶存,雖然落魄,但氣節不改,正氣不泯。
自始至終,維護了一個國人尊嚴。
08
後日本人變本加厲,多次威逼,在萬般無奈之下,段祺瑞南下上海。1933年1月22日,寒風呼嘯,段祺瑞一家坐上前往上海的火車。十幾位舊部早早侯在車站迎接段祺瑞。
那天,民國政府主席蔣介石一身戎裝,見到段祺瑞,敬了軍禮,開口第一句話便是:「老師,一路辛苦!」
這一年,段祺瑞68歲,已是人生暮年。
去世前最後三年,他居住在上海霞飛路蔣介石贈送的一間房子裡。國民政府特批每個月給段祺瑞兩萬元生活費,段祺瑞只留一小部分作為生活開支,其餘的全部分給曾經的老部下和家屬。最後三年,段祺瑞吃齋念佛,邊下圍棋,邊聊國家大事。
晚年,段祺瑞身體極度虛弱,醫生診斷他常年吃素,營養不良所致。常囑咐段祺瑞吃些葷腥補能量。段祺瑞卻在佛前發誓:
「人可死,葷不可開!」這是段祺瑞給自己的承諾,君子一諾,五嶽皆輕。
1936年11月1日,71歲的段祺瑞突然胃病發作,被送往醫院。第二天,段祺瑞叫來家人和舊部,寫下遺囑,這份遺囑不談私情,只談國事。在這份遺囑中,他向政府提出「八勿」之說,作為國家的「復興之道」。
勿因我見而輕起政爭;
勿尚空談而不顧實踐;
勿興不急之務而浪用民財;
勿信過激言行之說而自搖邦本;
講外交者,勿忘鞏固國防;
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國粹;
治家者,勿棄國有之禮教;
求學者,勿鶩時尚之紛華。
這「八勿」,即使放在今日,依舊是治國之道。寫完遺囑,71歲段祺瑞溘然長逝。亂世的帷幕,也怦然落下。
他一生愛惜清名,卻一世清名,毀於一旦。他一生立志治國扶亂,更多時候卻無可奈何。一生居於廟堂之上,威震八方,卻又清廉正直,坦蕩君子。
當人生走到盡頭時,他看上去卻更像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一個圍棋愛好者,一個乾淨的讀書人。
大學問家梁啟超這樣評價段祺瑞:「不顧一身利害,為國家勇於負責,舉國中恐無人能比。」
這個社會,縱有千古,橫有八方。真正應該尊重的,不僅僅是那些勝利者,而應該是那些盡到責任了的人。支離破碎的歷史之中,掰開揉碎了看都是血肉。重新來審視段祺瑞這個人,看到的全是一個渺小人物掙扎時的心酸與無奈。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