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為中國帶來的是進步嗎?(組圖)
制服百姓最後一招,叫殺力,發動戰爭,外殺強敵,內殺強民。(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8年2月4日訊】關於《商君書》,我談不上研究,很多年以前在1998年寫了一篇文章——《商鞅:斯人自殺》。2006年的時候在上海圖書館根據這篇文章做了關於商鞅的演講。
讀了《商君書》以後,感覺非常震撼,我沒有想到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的一種政治主張,有這樣的一種政治能力,並且政治主張、政治能力在中國實際的政治生活中非常廣泛的,長時間在使用,這是對中國來說是很悲劇性的事情。
對商鞅的記載有這樣一句話:「少好刑名之學」,這是他的興趣愛好,當時秦國地處偏僻,被諸侯看不起,不帶他玩,他有點自卑,很倔強,長期受到歧視,是受害者的心理。
此時,秦孝公下了一個詔:「諸侯卑秦,醜莫大焉!……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彊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2015年在北京的大閱兵(圖:Getty Images)
我去年做了關於儒家、道家、法家政治倫理的演講,儒家主張人民幸福,道家強調人民自由,而法家追求的是國家強大,所以我一直覺得法家就是一個戰國的思想,這裡面有兩個意思。第一,法家是時代需求下出現的思想。另外,如果戰國時代過去了,平常如果使用法家思想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比如戰時的共產主義和戰時的政策,放在平時很可怕,所以法家是戰國的思想,主題是強行讓國家強大,為了讓國家強大,人民的幸福和個人的自由在法家看來完全可以忽視,甚至拋棄的,甚至認為人民的幸福和個人的自由有損於國家的強大。
商鞅的思想
商鞅看到了秦孝公的求賢詔後就去了秦國,跟秦孝公有幾次見面。
一見衛鞅——鞅說:吾說公以帝道,其志不開悟矣。
二見衛鞅——鞅說:吾說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請復見鞅。
三見衛鞅——鞅說:吾說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誠復見我,我知之矣。
我認為並不是商鞅本身是想搞帝道,想搞王道,在秦孝公處被冷遇之後才改變了霸道,其實商鞅是在試探秦孝公,如果秦搞帝道、王道,商鞅就走了。而秦孝公也在試探商鞅,所以對初次和商鞅的見面很不滿意。秦孝公和商鞅兩個人互相試探以後發現對方是自已要找的人,一拍即合於是他們開始搞變法。
在戰國時候搞變法最大的阻力是貴族,雖然秦國從貴族的角度來說是最弱小的國家,但也沒有例外,所以秦孝公和商鞅針對改革變法在宮廷裡面和另外一方的人搞了一次大討論。有一場辯論中商鞅講了一段話,這一段話記載在史記裡面非常振振有辭:
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與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史記·商君列傳》)
商鞅的意思是說,凡是排擠我的人都是比我低,反對的人都是愚者,而我看到未來世界發展的趨勢,所以我是智者,考慮國家大事根本不需要和人民商量,因為他們沒有能力、沒有智慧、沒有擔當。
他把自己看成是治大功的人,面對世俗反抗和眾人的非議在所不辭,強國才是他真正的目標,利民只是作為最後的目標,為了所謂的利民不惜損害人民,以所謂的長久的利益、長遠的利益和集體的利益當藉口,來損害當下和眼前的人民利益,這是專制獨裁者一貫的做法,商鞅就是這樣做的。
我們看看他的這段話,商鞅這個人非常善於演講,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喜歡講格言,我們把他的一段話概括一下有很多是格言的。
第一,做事不能猶豫不決,做人不能優柔寡斷,這是他的主張和理念。
第二,智慧和道德高出常人的人,命中注定要被人非議和誣蔑,不必在意。
第三,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人多不是力量,真理才是力量,敢於堅持真理的人才有力量。
第四,大多數人才質平平,德行一般,智不能料事,德不能擔事,力不能任事,眼光不能看得遠,胸襟不能容得多,這些人不是依靠的力量,恰恰是需要抵制的阻力,凡是反對我們的都是庸者,反對我們的意見都是沒有價值。
第五,做小事可以和眾人商量,做大事只能自己決斷。獨裁是專制的前提,必須先保證獨裁的權利才能維持專制,獨裁必須建立一個理論,大多數人的意見不值得一提。
第六,法也好、禮也好,其本質不在於一些條文和制度,而在於這些條文和制度背後的價值,價值永恆,條文和制度隨時可以變。
如果僅僅看商鞅這段話非常好,都是有道理,都是人生格言,但是有一點大家忘記了,商鞅所說東西的在某種程度上都可以找到歷史事實來印證他的觀點,哪怕是小事也會有。商鞅總結的六層道理中,有一個東西貫穿始終,對普通民眾智力、德行的藐視、對他們意見的藐視、對他們權利的漠視、對他們力量的輕視。作為一個政治家來說光有事實是不夠的,應該更具備價值,這一點商鞅不具備,在秦孝公大變法的討論裡面,我們已經看出未來悲劇萌芽開始,也看到秦國最終失敗的萌芽。
孔孟等人為何在先秦諸子中脫穎而出,超越了商鞅這些事功突出的人,獲得了後世更多的推崇和關注?就是因為他們還有價值上的堅持,他們也默許甚至認可維持現有的等級秩序,但他們同時認可人在終極意義上是平等的,他們從來不會漠視普通人對幸福的追求,不會輕視普通民眾的力量。
2017年11月北京清除「低端人口」(圖:Getty Image)
很多年前,北京曾經有一位大學的教授,在北京市政協會議上曾經有過一個提案:以後進北京的人不能門檻一樣高,要根據他的能力決定有些人可以進北京,有些人不可以進北京,這就是以能力決定一個人是否擁有平等公民的權利,這種思想在社會上有很多人認同,並且體現在很多政策上,尤其在北京的很多政策上。
我對於《商君書》的內容作簡單的說明,更側重點在於成敗兩個字,由於很多人認為商鞅是成功的,很多人認為商鞅倡導的體制是成功的,很多人認為商鞅的政治理念是成功的,我想就這一點做一些反思。
商鞅之法
我們看看商鞅做的一件事,他的變法法令制定好了以後,準備推行的時候,他擔心人民不認可,他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立木為信」。這件事受到了很多人讚揚,包括中小學教材,宋朝的時候王安石對這一點很佩服,他說我們不要看不起商鞅,商鞅讓老百姓相信他很了不起。商鞅在這個事情上沒有體現出對老百姓普通民眾的藐視、漠視、輕視,他這樣做並不是樹立政府的信念,相反他有另外的目的。
商鞅擔心自己的法令頒布後推廣不下去,擔心老百姓意志不夠堅定,朝令夕改怎麼辦?於是他做了「立木為信」的事情。「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10金。」老百姓看到這個消息後很疑惑,把一個三丈長的木頭搬到北門是很輕鬆的事情,為什麼要給這麼多獎金?這是一個騙局,一定有貓膩,所以人民不敢、疑惑,一定會有這樣的效果。比如說我是一個出租車司機,有乘客告訴我說,你把我從復旦大學拉到財大,給你5000元。那麼出租車司機敢不敢拉這個人?司機肯定會疑惑,這個人是什麼意思?
商鞅要的就是這個效果,果然效果出來了,「民怪之,莫敢徙。」這麼輕鬆給我10金,一個起步價就要給我5000元?太奇怪了。
於是商鞅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於是有人站出來搬走了木頭,拿走了巨額獎金。我猜測此人很可能是商鞅安排的「托兒」,商鞅一定有後手,萬一沒有人搬怎麼辦?好辦,找一個人作為托兒就是了,這個人搬過去,給他50金,你覺得這是商鞅在民眾面前樹立政府的信譽嗎?不是的。是什麼?商鞅在向老百姓說,以後只要是政府頒布的政令,不管怎麼樣違背常理你們都不可以懷疑,不可以議論,你聽話就是了。
法令推廣一年以後,老百姓覺得這個法令不好,反抗的人很多,商鞅要殺雞儆猴,要立威。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師公孫賈。
他把太子老師的鼻子割了,老百姓不敢再違抗了,於是商鞅的法令推廣下去了。法令推廣下去10年以後,老百姓已經適應了,已經習慣了,而且這樣的一種法家思想、軍事化管理讓社會真的看起來很有秩序,所以很多人又說這個政策是好的,誇他表揚他,當初說法令不好,現在又說法令好的,面對這些人,商鞅怎麼辦?他這些把國家教化混亂的人,全部流放,在過程裡面商鞅做了三件事。凡是政府要做的事,第一、不容置疑,第二、不得抗議,第三、不許議論。
我做的事情哪怕再違背常理不能有疑問,照做就可以了,要的不是頭腦,要的是執行,理解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不得違抗,違抗了要懲罰,甚至到最後連你說我政策好的權利也取消了,這就是商鞅施政的手段。
《商君書》寫了什麼?最關鍵的就是國家只要一種民,就是生產與戰爭的機器,這就是商鞅的壹民政策。
商鞅認為國家就要壹民,老百姓平常是農民、為國家生產糧食,一旦有戰爭就上戰場,全民皆兵。國家只要一種「民」:耕戰之民。國民只做一件事:農戰。所以他說「聖人之為國也,壹賞,壹刑、壹教。」一切都要統一,商鞅有很多制服老百姓的方法,這是我做的總結。
我在1998年寫的文章裡面的總結,從讀《商君書》看到,商鞅有五種方法:
1.以弱去強,以姦馭良。實行流氓政治,小人政治。儒家讓君子成為人的道德模範,以好人帶領壞人,君子帶小人,社會往上走,孔子講小人上達。商鞅的思想相反,他要以姦民治。比如說一個鄉村,這個鄉村裡面選一個鄉長選誰?儒家說選一個德高望重的人,商鞅說不可以選德高望重的人,要選流氓地痞,流氓地痞才能把鄉里治好。
2.壹教,就是國家只有一種教育。以前錢鐘書先生說不是不讓人民不受教育,而是只受一種教育,韓非和李斯提倡以吏為師,老百姓根本不需要單獨的老師,聽官員的話就可以了,官員就是老師。
3.剝奪個人資產,造成一個無恆產、無恆心的社會。剝奪商人的財產,剝奪學者說話的權利。像我這樣的人,資本就是一張嘴,把嘴剝奪了,不讓你說話,不讓你生活,韓非說把鳥翅膀上的羽毛剪了,讓它不能覓食,只能是靠人養它。雖然商鞅姓商,但是他對商人是非常殘酷的,首先他要消滅商人,消滅商人所有生存的環境,所以商人在商鞅的治理下不可能有任何的生存空間,比如他不讓你雇工,所有雇的員工給國家服勞役和兵役,還讓你發工資,商人沒法做了。
4.辱民、貧民、弱民——利於統治。商鞅說國家必須強大,人民必須卑弱,人民強了,國家不強了。還有如果通過前面的四種方法還不能把國家的強民全部制服和消滅,怎麼辦?
5.還有最後一招,叫殺力,發動戰爭,外殺強敵,內殺強民。這些都是商鞅自己的原話。什麼叫殺力?就是發動戰爭,商鞅看來有兩個好處。首先發動戰爭,把對方引到別國國土上去,可以殺死別國的有生力量,同時自己的老百姓也可以在戰場上消耗掉,國家強大了,一定要戰爭,因為國家強大了不戰爭,國家這麼大的力量不發泄出去很麻煩,變成禍害,而國家弱小了也一定要戰爭,總之無論國家強弱說到最後都是戰爭。為什麼把那個時代叫做戰國?那個時候國家唯一的共識就是打仗,這就是法家思想。
商鞅之死
商鞅最後的死是很慘的,有兩種說法,一種說他直接被車裂,一種說他死後被車裂,可以看出來人們對他的仇恨。對商鞅的仇恨不僅僅是教科書講的,是貴族的仇恨,而是全世界的仇恨,本國貴族和本國的老百姓,還有其他國家的人。商鞅最後成為了秦國逃犯、走投無路的時候,沒人願意幫助他,更沒國家敢收留他,最終被車裂。
在商鞅被車裂之前的幾個月,有一個叫趙良的人告誡商鞅,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武王諤諤以昌,殷紂墨墨以亡。趙良說如果不聽我的話,你翹二郎腿的功夫就會滅亡,果然幾個月以後商鞅被車裂了。
《鹽鐵論•非鞅》中記載商鞅:「棄道而用權,廢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為俗,欺舊交以為功,刑公族以立威,無恩於百姓,無信於諸侯。人與之為怨,家與之為仇。」治理國家不講價值觀,就講權變,講政策和策略。我在寫李斯一段話裡面講,政策和策略是秦的生命,秦國之所以戰勝六國,靠的不是價值觀,李斯寫的《諫逐客書》,從頭到尾沒有一點價值觀,沒有一點道義,只有權術,只有策略,只有政策,所以政策和策略是秦的生命,棄道而用權,不要道,只要權變,只要手腕,只要政府。
中國人理解政治就是陰謀,一個人政治是否成熟看他是否有手腕,這來自於法家的思想。儒家孔子對政治有非常經典的解釋,政是正當,既是形容詞,又是動詞,用正當的手段去推行公平正義,用正當的手段更重要,目標是公平正義。法家對政治的解釋就是權變陰謀,韓非講的法術關鍵在於「術」字,國家不講倫理,不講道德,就靠實力,現在中國人動不動講這個話,很糟糕。中國人在很多時候表現出來野蠻的價值觀,尤其在國際上、在外交上,外交上靠的是實力,不是拳頭硬了就可以在世界上橫行霸道。
暴力和殘忍變成一種政治風氣,甚至變成一種民風民俗,因為商鞅鼓勵告發,幾家人在一起,一家人犯罪,10幾個人受刑,所以一定讓妻子告發丈夫,鄰居告發隔壁,風氣變得很糟糕。
商鞅的老朋友公子岇是魏國人,兩國開戰之前,他給公子岇寫信,我們是老朋友,現在打仗實在是悲劇,你明天來我這裡,我們喝酒退兵,公子岇到商鞅的地方去了,喝酒完了以後商鞅把公子岇抓了起來,商鞅進攻魏國,導致魏國失敗遷都,原來是在陝西,後來遷到開封,從此魏國一蹶不振。商鞅確實為秦國立功了,但是如果因為這個讚賞和肯定他,這個世界的基本道義沒有了,怎麼可以長久?所以在國內無論老百姓還是貴族,人人對他有怨恨,家家看作他是仇。
商鞅之問
我的1998年寫的文章題目是《商鞅:斯人自殺》,現在有一個問題,有人說商鞅雖然被車裂了,但是他讓秦國成功了,他的政策政治是成功的,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今天關鍵討論一下,我們只看到商鞅改造過的秦國在七國之爭裡面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你不知道他最終埋下了秦王朝短命覆亡種子。
法家塑造了一個什麼樣的秦國?
我們覺得法家塑造了強大的秦國,今天有很多人特別喜歡秦國,有一個電視劇《大秦帝國》,網上有秦吧,有不少人在網上罵我,他們組團叫大秦衛士隊,那個被陳勝吳廣幹掉的隊伍。中國在歷史朝代的時候總有一些遺民,秦朝滅亡的時候沒有一個人說秦朝好,秦朝沒有一個遺民,沒有人懷念它。但其實秦朝有遺民,而且數量很多,只不過不在2000年以前秦朝滅亡的時候,而是在秦朝滅亡的200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看看他塑造了什麼樣的秦國?
秦國在先秦的典籍裡面有專門的稱呼,可以把它看成是它的LOGO——就叫做虎狼之國,讀一下先秦經典和戰國策,當時人們說秦國的時候在前面加了兩個字虎狼之國,所以商鞅的變法,包括後來李斯入秦,讓秦國由弱小之國變為強大之國,這一點沒有問題。
商鞅到秦國之前,秦國很愚昧,變法後有秩序了,成為野蠻之國,而且在冷兵器時代野蠻是一種武器,野蠻是一種力量,在叢林時代和野蠻人在一起,一定是野蠻人更有力量。荀子比較過,當時秦國排第一、魏國第二,楚國第三,因為秦國軍隊最野蠻所以排第一,秦國軍隊是國家的人質,一個人上前線,這個人是國家的人質,在前方殺敵沒有問題,如果做了俘虜,全家人做奴隸。當時給有功之人除了賞糧食和爵位之外,還有一個賞賜的物品是奴隸,所以秦當時是沒有廢除奴隸制的,因為如果廢除了奴隸就沒有奴隸賞賜。原先奴隸是身份,商鞅的做法讓所有的奴隸變成潛在的奴隸,今天立功了,可以高高在上,享受人們的歡呼,帶上爵位和糧食回家,但是明天失敗了,全家人到別人家當奴隸,所以商鞅把所有國民都變成了潛在的奴隸。商鞅為此沾沾自喜。可是商鞅不會把愚昧之國變成文明之國。
福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做過統計,秦國為什麼強大?為什麼能在戰國之爭中戰勝六國?福山的分析角度非常有意思,與其他的軍事化社會相比,秦國成功動員了其總人口的8%-20%,比如秦國和趙國進行了戰爭長平之戰,趙國失敗了,但是在這場戰爭中雙方消耗了很多力量,死了很多人,到最後秦國臣相把15歲以上的男孩子全部送上前線,最後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40萬人被捕,其他20萬人全部坑殺。把死人堆成一座山,是秦國慣常的手段,每取得一場勝利,把頭顱帶回去,蓋成一座山,造成極大的恐慌,以前帶著耳朵回家,商鞅以後說不要帶耳朵,只要帶著腦袋回來,很恐怖,比如我是六國的一個士兵,你是一個秦國的士兵,在腰上掛著一個人頭晃蕩,很恐怖。所以商鞅造成野蠻的力量,造成一種恐怖的力量,他把國家的力量調動到8%-20%,而古羅馬共和國僅僅到1%,希臘人僅僅5.2%,歐洲早期更低,人員的傷亡前所未有,在一次損失當中5萬軍人,而中國是西方的10倍,是秦國造成的風氣。
商鞅軍事改革給士兵定下的指標管理,能攻城圍邑,斬首八千以上,則盈論(符合朝廷規定的數目);野戰,斬首兩千則盈論。在商鞅的這種政策的鼓勵下,秦國形成了什麼樣的軍事上的風氣?
看看白起的戰績,白起很殘酷,昭王14年斬首24萬,昭王34年斬首13萬,昭王43年斬首5萬,秦國在統一過程中斬殺的六國人數在150萬以上,我們根據《史記》記載的統計,史記並不是每一場戰爭都記載了秦國斬首多少人,所以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另外,秦國自己士兵死亡的人數沒有算在內,但是冷兵器時代殺敵1萬,自己死8000。150萬以上沒有問題,所以秦國統一的代價是中國當時版圖上人口在戰爭當中死掉了200-300萬之間,而當時全國的總人口不到2000萬,這樣的統一真的是我們希望的嗎?所以我曾經在寫李斯文章裡面講到,統一不具備死亡的價值,並不是為了統一什麼都可以做。
商鞅死了,韓非死了,李斯滅族,他們都身敗名裂,家破人亡,我們今天的歷史教材和一些學者常常這樣告訴我們,雖然他們本人失敗了,但是他們的政策在秦國取得了成功,秦國終於滅盡六國,一統天下,所以他們認為是成功,甚至認為他們是大公無私。
秦國是誰的秦國?秦滅了六國是誰的成功?
首先當然六國失敗了,六國的老百姓從此必須忍受更加殘暴的政權,所以失敗了,秦國跟六國打仗的時候幾乎是戰無不勝,但是佔領了一個地方之後發現那個地方沒有人,秦國可以把土地佔領,但是老百姓跑光了,沒有老百姓願意做秦國百姓,所以秦國在他們的時代人民已經開始用腳投票,現在很多人說秦朝了不起,秦朝很偉大,回去2000年以前問問當時的人民。
陳勝後來起來造反太容易了,我們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只有700個農民,專門做工程挖河,這些人沒有經過軍事訓練,而且這些人沒有兵器,秦國統一了以後全國的武器都被沒收銷毀了,老百姓沒有兵器,秦王朝當時有100多萬人身經百戰,陳勝起義的時候秦國統一才12年,而且在12年裡面,秦國在南北方都戰爭不斷,所以是訓練有素、身經百戰的正規軍。可是還有700人願意跟陳勝干,因為陳勝讓700人做了一道特別簡單的選擇題,我們去了一定是死,我們不去了起來造反大不了也是死,萬一成功了呢?一個朝廷如果逼著老百姓做這麼簡單的選擇題的時候,人人起來造反根本不需要考慮是否成功的問題。陳勝講了一句話:「天下苦秦久矣」,就把700人召集起來了。今天講秦朝好的學者,到2000年以前看看當時人民的判斷。
六國失敗了,六國老百姓也失敗了,秦國的老百姓成功了嗎?秦國本來老百姓最慘,「什伍連坐,輕罪重刑,戰陷即全家為奴。」所以劉邦召集秦國老百姓,講了六個字,「父老苦秦久矣。」這一句話讓秦國的老百姓熱淚盈眶。為什麼項羽沒有在關中立主?劉邦佔了兩個人的便宜,第一是項羽,把秦軍主力消滅了,所以佔了便宜,第二大便宜是佔了秦王朝的便宜,秦王朝太殘暴和太低級,劉邦只要好一點,他就可以戰勝,因為天下苦秦久已。所以老百姓不可能有成功或者贏了。
為了一人獨裁,防止宗族分權,二世即位以後,在咸陽殺死公子12人,秦國歷來殘殺本族,一人獨裁。秦朝以前是周朝的政治,相當於貴族民主制,貴族是一個集團,只是貴族集團裡面推選出一位老大當家,當老大不好,貴族對你有強大的約束,孟子曾經和七王有一個對話,能不能談卿?貴卿就是國家的貴族,先談談我的家裡是貴族,我的弟弟、叔叔、伯伯都是貴族,就是貴卿之卿,孟子說國君不錯了,這些人起來提批評意見,反覆不聽意見換人。所以在周朝的體制下,是不可能有獨裁的,秦國最後之所以成功,也就是因為他比別的國家更獨裁,獨裁是不是很厲害?獨裁更好地集中社會資源沒有問題,但是獨裁到最後誰贏?貴族都消滅光了。
六國輸了,秦國的老百姓輸了,秦國的上層貴族也輸了,二世個人贏了嗎?兩年以後,二世被趙高殺了。趙高潛伏秦宮幾十年,殫精竭慮,機關算盡,最後他是否贏了?他沒有贏,五天以後,他又被子嬰殺了,在一輪又一輪的內部殘殺中,子嬰是最後的勝利者嗎?46天以後,劉邦來了,沒有殺他。但是很不幸項羽來了,項羽不客氣,把子嬰剁成了肉醬,把以前倖存下來的也殺了,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秦制這樣的政治制度,就是一部絞肉機,最終誰都不可以從中獲益,沒有勝利者。
秦從秦非子算起近700多年,從秦襄公算起500多年,這個國家就是要強,幾百年的發憤圖強,幾百年的不息自強,幾百年的好勝爭強,拿強用強,強到最後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併吞八荒,一統天下,唯我獨尊。誰知道最後竟然是瞬間崩潰,一敗塗地,宗族絕滅。
秦給世界帶來的就是毀滅,最終也毀滅了自己。有數百年歷史、有數百萬軍隊,卻輸給了草根:陳勝、吳廣,輸給了半文盲:項羽、劉邦,還輸給了2000多年的歷史。秦朝滅亡以後,從漢到清,沒有一個有良知的讀書人同情歌頌秦朝,沒有一個朝代的官方意識形態肯定秦朝,甚至沒有一個野心家、暴君敢於公開聲明自己效仿秦朝,所以秦朝幾乎在所有的時間裏,被所有的人毫不留情地拋棄,這是徹底的失敗,完全失敗了。
商鞅變法的結果是所有人都輸了,秦的制度沒有任何人從中可以找到幸福。
很多年前看過一篇俄羅斯的詩歌,誰能夠在俄羅斯快馬自由?那麼誰能夠在秦國的制度下快馬自由?
答案:沒有。為什麼?
一個國家如果只有功利而沒有道義,這樣的大國真的大嗎?這樣的強國真的強嗎?有幸的是我們可以看到,但是我們真的能明白嗎?
我喜歡泰戈爾一句話:謝謝上帝,我不是權利的輪子,而是被壓在輪子下面的活人之一。從這兩個角度思考的問題是不一樣的,我的思考是輪子壓在下麵人的思考。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