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長壽先調脾!脾是影響健康最重要器官(圖)
保持心情愉悅,少操勞是調養好脾的重點。(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黃帝內經》提出,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也就是說,通過觀察五官的異常情況,就能瞭解心、肝、脾、肺、腎可能存在的病變。臉與五官中的任何一個部位不舒服或不好看,都是臟腑出現陰陽不平衡的狀態。唯有恢復五臟六腑功能,才可保持身體健康又美麗。
決定面色紅潤的器官就是脾
我們誇別人身體好,會說人家有精氣神,面色紅潤,同時,當有人生病時,我們會看到他面色憔悴,狀態萎靡。決定這些外在表現的器官就是脾。
西醫的脾是指位於上腹部,約莫拳頭大小的脾臟,係人體重要的造血、儲血及淋巴器官。但中醫的「脾」並不是單一個臟器,而是一組功能的集合,牽涉到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泌尿系統及情緒管理等功能。
中醫的「脾」,與「胃」相表裏,主運化和主統血,所以小兒食慾不振、面黃肌瘦或長期腹瀉時,中醫師可能會開一點「開脾」的中藥,就是因為中醫認為「脾」與消化功能關係密切。同時,人體對水液的吸收、運送和排泄也被中醫認為與「脾」的功能有關。
脾臟啟動免疫反應
現代醫學中,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有造血、濾血、清除衰老血細胞及參與免疫反應等功能。脾臟是啟動免疫反應很重要的部位;而脾臟也是很重要的血液儲存器官,特別是血液細胞,其會大量彙集在紅髓內的竇狀孔隙中,若遇急性失血等緊急狀況,脾臟會收縮而把血液細胞釋放到循環的血液中供人體使用。
在中醫理論中,心主血,肝主藏血,肺主氣,腎主水,而脾則主運化。運化有消化吸收的意思,然而不等於消化吸收,主消化吸收的是腸胃,脾的功能似乎不太明朗。脾使營養物質氣化,便於運輸至身體各處,轉化為氣血津液,因此,脾的運化功能,幫助食物的消化吸收得以真正實現。
引發脾臟腫大的原因有造血系統異常,例如罹患血癌、淋巴癌,或地中海貧血等先天性貧血症;此外,脾臟循環的問題也會引發脾臟腫大,例如肝硬化導致脾靜脈流向肝臟的血流阻力增加,脾臟淤積血液引發脾臟腫大;心臟衰竭、細菌感染也都會引發脾臟血液循環受阻,導致脾臟腫大;人體代謝功能異常也是脾臟腫大的原因之一,例如罹患肝醣儲積症的病人,因為代謝功能異常導致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物質堆積在脾臟,進而引發脾臟腫大。
「黃臉婆」就是脾不好的表現,氣血難以被運化至皮膚表層,因此皮膚蠟黃、長斑、長皺紋。上班族普遍的頭髮油膩、下半身肥胖,也是由於脾功能不好,氣血不暢所導致。脾是「後天之本」,在養生方面極為重要,調養脾胃,要記住「減」這個字。
首先,在飲食方面減少,如今社會物質極大豐富,幾乎沒人會缺營養,大多的慢性病反而是因為「吃太多」,吃太多油膩的食物、太多高鹽高糖的食物,脾的運化系統負荷加重,不利於脾的修養。因此,養脾不同於其他的養生,養脾需要「少吃」。
作息正常、減少感染以維持脾臟健康
要維持脾臟正常功能,慢性肝炎患者應定期檢查,預防肝病惡化影響脾臟,而一般人也要維持正常的作息、預防過度疲勞,維持免疫系統的正常,同時也要避免在傳染病盛行時經常到公共場所,預防傳染病上身,更要預防意外傷害,以免使脾臟受到創傷。
而在情志方面,中醫強調憂思可以傷脾,脾與人的情緒、內分泌系統有相關。不僅在飲食方面需要少吃,在情緒方面,太多的憂慮也不利於脾,自古就有「思慮傷脾」之說,勞神過度,使脾氣鬱結,運化失職。因此,保持心情愉悅,少操勞才能調養好脾。此外,中醫也認為「脾為後天之本」,也就是強調如果脾胃功能正常,而且飲食均衡,則全身五臟六腑和經絡氣血都會跟著旺盛,那麼人體會比較少生病,也比較容易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