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真專欄】治國大道之十五:道德之源(圖)
老子說:手段越多,國家越昏亂;施行無為而治才是治國的正道。(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十五、道德之源
依據中華歷史的漫長發展歷程,筆者將歷史上諸家的治國模型進行整合與提煉,得出中華治國的最終模型,即以道德為核心,禮樂為中層,刑法為表層的三層立體模型。
這個模型三層之間相互連接,形成層向運轉,其由內而外以溢出法則層層貫穿,形成了一股由內而外不斷溢出運行的勢。所以這個模型的運轉方向,必須時時朝向道德核心層面,這樣才能克制溢出,否則當最表層的法律都不足以再製約百姓時,毀滅的日子就來臨了。
因為法律是最表層的層面,相對於其它層面來說,法律是死的條文,它不具備像,而人是活的,活的東西是必須有像的。如果人類順著溢出之勢,一味往表層發展,一味的完善法律、重視法律而忽視道德,用這死的東西來制約活人,就會將人類的像慢慢封死,使人類完全失去生存的空間。這樣就會造成不斷溢出,人類會不斷放縱、鑽法律的空子,法律便又只能不斷完善、增多,這樣就形成惡性循環,會使人類活動的空間越來越少、越來越小,發展到最後,會使人類沒有任何出路,被法律給活活封閉死。
如現在的法律越來越完善,法律條文已多得無法計算,並且每年都在增加著,多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律師與法官都不可能記得全。它幾乎涵蓋了人類生活的任何一個方面,像一個牢籠一樣,將人類關在裡面,並且法律條文還在瘋狂增加著,人類活動空間越來越小,按這種勢頭髮展下去,最終人類會將自己困死,沒有任何出路,使人類任何一個活動都可能會觸犯到法律,時時生活在恐懼之中。比如現在很多人無意中犯了法,自己都不知道,甚至連律師犯了法自己都不知道,這是人類的自我毀滅之路。
因為法律只是純粹的治人手段,沒有像,沒有心法,所以法律絕不可以單獨孤立施用,法永遠不能獨成一家,否則必是邪法,必須依附於心法,必須給法律置入道德的內涵,注入像,使其變活。
比如道家講伐無道,以天道為準則,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無道必亡,這是道家的天法。人間的法律是效法天法而建立的,《周易》中的噬嗑卦所表示的就是天法所生成人法的過程。儒家講出禮入刑,使禮刑結合,將法律依附於儒家禮義的基礎之上。這樣法律依附於更深層的層面,就有了像,就是活的,具備無限的發展空間,而不是一些死條文,不至於將人類封死在死胡同中。
現代的法律都是順著溢出之勢,往表面上走,完全是以治人為目地的,以利益為核心,而不是為了護持道德,偏離了它存在的意義。按這種勢向走下去,法律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嚴,但犯罪率會越來越高,社會問題越來越多。事實也是如此,現代人類都在嘗著這個苦果,越到後面會越可怕。
老子說:禁忌越多,百姓越貧窮;手段越多,國家越昏亂;心機智巧越多,邪道越盛行;法律制度越繁多苛刻,盜賊仍層出不窮。從這些可以看出,施行無為而治才是治國的正道。
所以法律永遠只能用作道德的輔助手段,只能是臨時手段,最終必定要將天下導入道德層面。
在法律作為道德的臨時輔助手段時,就必須時刻圍繞著道德的核心層面運轉,以道德為心法,絕不能偏離,這是法律的正道。正如堤壩,必須緊緊圍繞著河道,防止洪水溢出,脫離了河道,堤壩就失去了意義與作用。
法律的制訂必須以大道為宗,以護持道德為根本,起到罰惡楊善的作用。不能以利益為核心,不能以所損害利益的大小作為衡量標準,而是以對社會道德所造成的影響作為衡量標準。法律不在於維護生命利益上的公正,而在於秉持人心道德的公正,所以法律必須能觸及到人類的道德層面,可以對一個人的基本道德品行進行宣判、制裁,而不是一些無法觸及人類道德的死條文。
這個中華治國的三層立體模型,自古以來都是由內而外層層溢出的,它形成了一種「勢」,就是由內而外運轉的「勢」,帶動著這個立體模型的層向運轉。當人類在這模型中,隨著這種溢出之勢的驅動而運轉,就會不斷往表層溢出。當最後最表層也無法制約人類的繼續溢出時,人類就走到了終點。
所以人類必須在這模型中,逆著這種溢出之勢往回走,朝向核心道德層面,形成逆向運轉。這樣人類社會就會不斷的升華、回歸,越來越幸福美好,具有無限光明的未來。
人類如何能逆著這種強大的溢出之勢?筆者找到的答案就是導入道德之源,引入道德源頭的強大力量,使人類由內而外的抵抗溢出之勢,逆流溯洄。
那麼什麼是道德之源?就是人類對天地神靈的正信,人類的道德就是從那裡發源的,由宇宙高層流入人間,由神靈導向人類。只有來自道德源頭的信仰力量,才能淨化人類,抵消溢出之勢,使人類回歸於神的懷抱,回歸於先天純真無邪的本性。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挽救人類,這也是人類唯一的回歸之路。 (本文有刪節)
(全文完)
部分參考文獻:
《春秋緯》
《風俗通義》
《管子・真法篇》
《春秋運斗樞》
《白虎通義》
《帝王世紀》
《列子・黃帝篇》
《淮南子》
《洛書》
《說文解字》
《高士傳》
《尚書大傳》
《神奇秘譜》
《宋書・符瑞志》
《太平經》
《春秋》
《孟子》
《呂氏春秋》《淮南子》
《新論・王霸第二》
《尚書・禹貢》
《漢書・元帝紀》
《道德經》
《禮記》
《太公六韜》
《左傳》
《大學》
《中庸》
《論語》
《後漢書》
《韓非》
《商君書》
《法華文句》《慧琳音義》
(看中國首發,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