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8年1月29日訊】隨著全球變暖,北冰洋的海冰正在逐年減少。一方面,這對全球氣候與生態構成重大影響;另一方面,北極的經濟價值也隨之體現。中國在這一背景下發布了北極白皮書,引起了外界的警覺。
最新發布的這份白皮書中,中國將自己稱為「北極事務的重要利益攸關方」、地緣上的「近北極國家」、「陸上最接近北極圈的國家之一」。文件強調了中國要認識、保護、利用、參與治理北極,並且強調了在「一帶一路」框架下,與各方共建「冰上絲綢之路」能為「促進北極地區互聯互通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合作機遇」。
《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花費了較多篇幅來闡述北極航道的開發利用,指出中國「鼓勵企業參與北極航道基礎設施建設,依法開展商業試航,穩步推進北極航道的商業化利用和常態化運行」,並主張在北極航道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方面加強國際合作。
從中國出發前往歐洲港口的遠洋貨輪,通常會選擇馬六甲海峽-印度洋-蘇伊士運河航線。一個半世紀以來,這一直是從中國前往歐洲的最短航線,一艘現代化貨輪大致需要6至7週時間。而選取北極航道之一的「東北航道」,即取道白令海峽、俄羅斯北冰洋沿岸、挪威海的路線,則能夠縮短大約一個半星期的航程。
除了通航價值最高的東北航道,北極航道還包括加拿大北部海岸的「西北航道」以及直接橫穿北冰洋的「極點航道」。
以往,由於北冰洋長年冰封,北極航道的商業價值不大。不過,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的因素,亞歐之間的海運捷徑東北航道每年可通航時間已經達到了4個月。根據俄羅斯北極航道管理局(NSRA)發布的數據,2017年,該局總共發出了662船次的航行許可,總共運載了將近1,000萬噸的貨物。
中國商船從2013年起開始在夏季利用北極航道往返於亞歐之間,船次正逐年增多。據《德國之聲》報導,中遠航運副總經理蔡梅江指出,取道東北航道,其最主要的優勢在於縮短航程、節約油耗,並且能夠避開馬六甲海峽、亞丁灣等局勢不安定的水域。德國漢堡工商大會的貿易專家科赫(Philip Koch)也曾表示,北極航道能降低物流成本,有助於為中歐之間的貿易帶來全新的動力。
除了往返於亞歐之間,中國商船近年來還頻頻停靠北冰洋沿岸的俄羅斯港口。根據俄羅斯北極水道管理局的數據,這些商船以運送天然氣的船只為主。此外還包括一些能夠裝運大型石油天然氣開採器械的特種船隻。
在《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中,北京方面也特別提到了北極地區豐富的油氣和礦產資源。文件要求相關中國企業在遵守北極國家法律的前提下開展資源開發風險評估,「支持企業通過各種合作形式,在保護北極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參與北極油氣和礦產資源開發。」而隨著全球氣候變化以及科技的進步,許多極寒地區的油氣礦產資源近年來的開採成本也顯著降低。
白皮書還提到了要與北冰洋沿岸國家合作研究、養護、開發北極漁業資源,並鼓勵中國企業與北極國家合作開發北極旅遊。
在這一背景下,結合北極自然環境變化對中國本土氣候及生態環境造成的重大影響,白皮書提出了中國是北極事務的重要利益攸關方。文件因此強調要提高北極的航行、安全和後勤保障能力,呼籲遵守《極地水域船舶航行安全規則》,同時還主張「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條約和一般國際法管理北極航道,保障各國依法享有的航行自由以及利用北極航道的權利。」
白皮書還強調,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法,中國雖然不是北極國家,但是在北冰洋公海享有航行、飛越、資源開發等權利。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孔鉉佑1月26日向媒體公布了這份白皮書。在新聞發布會上,孔鉉佑特別提到了與俄羅斯的合作。他說,「冰上絲綢之路」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性項目,北京方面已經在與俄羅斯協商合作事宜。去年12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其年度新聞發布會上也提到了俄中兩國的眾多合作項目;普京當時就透露,北京方面對東北航道有著濃厚的興趣。
同樣是位處北冰洋沿岸的美國則對北京的北極興趣保持警惕。就在去年8月1日,美國海岸警衛隊司令祖孔夫特(Paul Zukunft)在一次演講中表示,中國正在南海地區採取咄咄逼人的態勢,而南中國海的今天可能就是北冰洋的明天。他指出,中國的「雪龍號」科考船已經多次進入美國在北冰洋的大陸架延伸區域進行勘察。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孔鉉佑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作為非北極國家,中國在北極事務中「不越位」,不介入完全屬於北極區域內部的事務;同時他還表示,外界沒有必要擔心「中國對北極另有所圖或是掠奪資源、破壞環境」。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辛荷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