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國數據造假無法反映經濟復甦(圖)
中國人民銀行。(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1月19日訊】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國務院新聞辦星期四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2017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時說,去年國民經濟穩中向好,好於預期。但有外媒報導說,由於中國地方政府在統計數據上作假,中國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不能確切反映經濟好轉的程度。
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1月18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四大宏觀指標都是穩重向好,好於預期。2017年GDP實際增長6.9%,城鎮新增就業人數超過1300萬。12月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98%。從物價上看,全年CPI上漲1.6%,也好於預期。從國際收支看,國家外匯儲備年末近31400億美元。
據中國官媒新華網的有關報導,中國中央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消費是經濟增長的主動力,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8.8%,高於資本形成總額26.7個百分點。此外,經濟增長和發展從過去主要由出口拉動,轉為出口、進口共同拉動。
寧吉喆也指出,消費和投資共同支撐中國經濟發展,是2017年的一個大變革。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版1月17日的一則題為「中國數據造假掩蓋了經濟復甦」的報導說,雖然中國的碳排放量正在上升,外國高管報告也說業績增長勢頭強勁,但中國於本週四發布的經濟增長數據不太可能如實反映經濟的復甦,因為之前的數據從未揭示出真正的經濟放緩程度。
在美國馬里蘭州的亞太法律中心的孫遠釗先生就外國企業如何對待中國統計數據有造假問題表示:「外國公司經過多年在中國運營的經驗,已經擁有他們獲得有關信息的渠道,也明白哪些跡象顯示什麼問題等。」
《金融時報》的報導說,中國總理李克強上週在柬埔寨舉行的地區會議上曾表示,去年中國GDP預計增長率將為6.9%。但真實的復甦程度更為強勁。
報導說,中國2017年的GDP數據之所以不會反映中國經濟運行情況的好消息,是因為國家統計人員經常將地方數據打折,以糾正地方官員美化誇大數字的習慣。這種做法掩蓋了中國經濟週期的波動,從一開始就降低了將要發布的統計數據的實用性。
中國2017年經濟數據之所以不能真實反映中國的經濟復甦,主要因素是2012年至2016年中國北方地區經濟的大幅放緩沒有完全體現在經濟數據中。北方三個地區承認他們在2016年的一些統計數據中加了水。中國即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如果它的數據出現扭曲,那麼世界各國政府、企業和機構的反應同樣會出現偏差。
報導指出,2017年,當其它指標也顯示中國實體經濟運行狀況的改善時,中國的排放量也開始回升。因此,對世界各地的政策制定者和觀察人士來說,中國的碳排放數據、以及基準原油、煤炭和鋼鐵價格數年間的走勢,似乎是確定中國經濟增長狀況的更可靠指數。
在紐約的「美中科技文化交流中心」負責人謝家葉就此表示:「我同意《金融時報》這篇報導的分析,而且實際上,在數據上加水份的不僅是地方政府,中央一些單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在數據裡摻水。」
英國BBC的有關報導說,業內人士分析,今年中國經濟增速將超預期,動力主要來源於外貿的高位增長。數據顯示,2017年進出口總額為27.79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4%多,扭轉了連續兩年下降的局面。其中,出口15.33萬億,增長近11%;進口12.46萬億,增長近19%。三個指標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