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逃港變「赴港就業」?官方疑再扭曲歷史(圖)
大逃港改成了「赴港就業潮」(推特截圖)
【看中國2018年1月16日訊】(看中國記者黎小葵綜合報導)繼中國新版教科書把「文革」章節,「毛澤東錯誤」表述刪除後,日前再有消息指,廣東某博物館解說,把「大逃港」歷史,定性為「赴港就業風潮」,疑似刻意扭曲歷史。
1月15日,推特(Twitter)上帳號「生命期視界」貼出照片,顯示一塊展板闡述「大逃港」歷史,但文字解說中,卻沒有用「逃港」字眼,也未說明因飢荒而引發大陸民眾外逃的狀況,只稱當年香港工業發展迅速,大陸青年「秘密赴港」就業,因此出現4次「赴港就業風潮」。
展板疑似廣東某博物館或展覽,但目前尚不確定具體地點。
「生命期視界」對此還點評道,「文化大革命的定性改成『艱難的探索』,廣東也把上個世紀『大逃港』的定性改成「赴港就業風潮」。」
「大逃港」是指中共建政後出現四次比較顯著的逃港潮,分別是1950年的土地改革運動,鎮壓反革命運動; 1957年的反右運動; 1961年至1962年的大飢荒; 1966年至1979年的文化大革命,知青上山下鄉運動。
當時大批民眾由於中共政治運動及飢荒等問題,嘗試偷渡至仍屬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其中「大躍進」後出現慘絕人寰的大飢荒,讓逃港潮在60年代初進入高潮。
中國歷史學家馮客出版的“毛澤東的大飢荒——1958年至1962年的中國浩劫史”一書披露,中國大飢荒非正常死亡人數至少有4500萬人。
中國知名媒體人,前“炎黃春秋”總編輯楊繼繩,在其作品“墓碑”一書中也曾披露,中國60年代發生的大飢荒,至少有3600萬人餓死。而造成大飢荒慘劇的不是自然災害,而是共產體制。
根據記載,1978年至1980年逃港潮末段時期,當年主政廣東,現任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父親習仲勳在考察時直指,逃港是經濟問題而非敵我矛盾,嚴防死守也解決不了外逃。
而稍早,網傳教育部統一編寫的新版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文化大革命」獨立章節,「毛澤東錯誤」表述均「消失」,因此輿論質疑,中共一系列舉措是在扭曲歷史,刻意淡化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