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女:移民美國是我前半生做得最正確的事(圖)


中國女孩(圖片來源:Pixabay)

【看中國2018年1月13日訊】一直以來,美國都是很多國人的移民第一選擇,它自由、民主,並且教育、福利也是相當的優越。自美國移民項目啟動以來,很多人前仆後繼的希望加入到其中。

那麼,移民美國後,生活到底是怎麼樣的?

我叫何俏俏,今年32歲,如今到美國已經14年了,目前居住於洛杉磯,可以說,移民美國是我前半輩子人生做的最正確的一件事情。

2002年1月,我18歲,第一次蒙生了想出國留學的想法,畢竟未來的路都是要自己闖的,未來也是要自己創造,出國留學可以讓自己學會獨立生存和在異地生活的能力,這種經歷會讓人終生難忘,受益匪淺。因此和家人打了個招呼以後我就開始付諸行動。

2002年6月,我成功拿到了留學簽證。

2003年8月20日,我邁出國門,去美國斯坦福大學就讀,至此我開始我的異國求學之路。

剛到美國,立即感覺到了中美巨大的文化差異,美國大部分人都是很大大咧咧的,說話的時候動作很誇張,對人充滿熱情,交流起來沒有太多的規矩和禮貌,讓人感覺非常容易溝通。不像中國人,雖然總是給人一種彬彬有禮的感覺,實際上反而讓人很難相處。

在美國待了3天,我到處隨意看了下,並在外面租了一個房子,添置了一些傢俱及生活用品,有些在國外找不到賣的,就打電話讓爸爸媽媽在國內買好幫我郵寄過來。一晃,幾天時間過去了。

9月初,開學了,開學第一課,老師把本學期的課程計畫下發,上面有每次課討論什麼內容、要看什麼材料、作業是什麼,還有考核形式和評分標準,等等。

教授上課採取的是組織專題討論的形式,每次圍繞一個專題展開,書和材料都是我們自己課下閱讀。課程教材每本都是又厚又重,你背包裡放了第一本絕不願意再放第二本。

學生拿到課程計畫後第一項任務就是去買教材。大學開學第一週,乃至第二三週的主題,基本上是圍繞教材展開的,校園裡或計算機房到處是行色匆匆的找書人。

在美國,教材的買和賣是完全市場化的,學生可以有多種選擇,完全自己解決。系裡和任課教師不介入、不過問。教學與經營劃界清楚、涇渭分明,因此看不到壟斷、代辦和利益糾纏。即便教授自己的書選入教材了,也必須是到外邊書店去買。

美國課堂上的氛圍和中國的也很不相同。中國大學課堂上,大部分學生都在睡覺、玩手機、要麼就是在交頭接耳,而真正在認真聽課的人很少。

而美國卻大不不同,美國課堂上的學習氛圍非常好,一小時的課幾乎有三四十次的提問。我剛來上課的時候感覺很驚訝,甚至有點不適應,因為一節課我身旁的學生全部都在積極舉手回答問題,而我彷彿就像一個局外人。

四五十個學生有一半多帶電腦來上課,都是用來記筆記的。Wifi信號好卻沒有一個人上網,嗒嗒的打字聲猶如身處GRE考場,更沒有一個人擺弄手機,不分男女都是在忙著記筆記。整堂課的節奏除了聽課就是記筆記、思考、小組討論和問答。

感恩節的時候,我的課程教師邀請我們同學去他家裡聚餐,他的家非常大,就像宮殿一樣,客廳可以容納四五十個人同時進餐。

我們吃的很開心,在席間致辭的時候,老師還對我們留學生說:歡迎來到美國留學,請千萬不要把自己當做外國人。這讓人感覺非常親切。

美國人到了週末不是遠足就是露營,要不就騎馬、划船、衝浪。

美國人普遍喜歡窮開心,許多人開著輛一直修不起的破車就上路了,皮卡後面還經常拖著行李車廂,裡面有睡袋,有食品飲料,有貓有狗有孩子,車子前面掛著自行車,頂上綁著皮划艇。

我在美國週末的時候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去逛超市、逛街了。

美國的超市食物種類繁多,很容易買到適合中國人胃口的食品,如果到華人超市,不僅國內的食品全都買得到,而且還比美國超市便宜;美國的中餐館也很多,價格也很公道。

逛街我喜歡逛街區,美國有很多美好的街區,像東村第九街道(9th street in the East Village)、布里克街道(Bleecker Street)、第十街道(10th Street between 1st&Avenue A)等等,我最喜歡的街區是迪卡尓布大道(Dekalb Avenue between Cumberland and Carlton),布魯克林,這裡有很多食物、商店、公園景色,還有一隻每天早上趴在一家咖啡店門口的小狗。

你需要的任何東西它都有,安靜卻不乏味,美麗而實用。在布魯克林,我最喜歡的一家餐廳是Martha,服務很特別,食物很健康。

距離不遠處有一家咖啡店Bittersweet,這兒不僅提供咖啡,還有甜甜圈、羊角麵包、法式三明治等食品。

在我來美國求學四年時間裏,我勉強算是踏遍了美國的街頭巷尾,對美國這個城市已經不再陌生。

特別是在求學的第四年,我認識了我的丈夫,他是我的校友,我們是因為一次意外認識的……畢業後,我決定留下來。有兩個原因,一是我想在美國闖一下,看看能不能做出一番成績;二是因為捨不得我的男朋友,我不想分手,那個異國心甘情願遷就著我的男人。

既然準備留下來,就意味著我需要找工作了。

2007年,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在異國找工作,過程並不是很順利,我沒有工作經驗,還是個華人,很多公司對華人有著一些負面想法,並不願意招聘華人,所以我碰了很多壁。

2個月過去,我依然沒有找到工作,最後沒有辦法,我放棄了挑選公司,開始海投,有明確目標的海投,我選好我喜歡的城市,然後大概瞭解一下公司的狀況,正在做的項目等,收到面試通知之後我還會提前做一番功課。

最終,黃天不負苦心人,我火力全開之後終於找到了一份工作。我找的那家公司當時正好缺會講中文的人,我正好是華人,中文是我的強項,加上我的學歷以及面試時候給主考官的印象並不差,所以我幸運的被挑中了。

在公司待久了,上司對我的工作能力也越來越看重,於是我一級一級的像蝸牛一樣的往上爬,最終做到主管的位置,這已是3年之後。這期間,一直到2010年,7年我都沒有回過國。

那3年,我和丈夫守望相助,彼此互相鼓勵互相幫忙,也許是同患難的原因,我們的感情越來越好。2011年,我們修成正果,決定結婚。我爸媽就我一個女兒,考慮到我爸媽以後的生活問題,我和丈夫商量了一下,在洛杉磯重買了一套房子準備接爸媽過來住。

2011年4月,我帶著現在的丈夫回國,見我的父母,並告訴父母我對未來的規劃,希望我的爸爸媽媽可以支持我們的婚姻,和我們一起過去美國生活。我那時已經有了移民的條件,完全可以把家人一起帶過去。

一開始爸爸媽媽並不願意移民,說是不想離開這個生他們養他們的國土,但是經過我幾天的苦口婆心的勸解最後爸媽還是耐不住我的撒嬌還是答應跟我去美國生活。

當時我擔心爸媽沒有在美國生活過,剛去那邊會不適應,於是我在本地找了一個家服務挺不錯的國際搬家公司,將他們在國內使用的傢俱都搬到美國去了。

媽媽剛到美國的時候,果不出所料,很不適應。因為傢俱都沒有到,他們無法自己做飯,需要經常去餐廳吃,爸媽年紀稍大,一直都有著喝熱水的習慣,但是美國人的生活習慣和中國並不一樣。

剛開始帶爸媽去美國的餐廳裡吃飯,爸媽要熱水,但是服務員給的是一杯加滿冰塊的水,因為在美國通常只有亞洲餐館才會提供熱水。

而且在美國,給小費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現象,從餐廳吃飯、坐出租車、讓酒店工作人員幫你拿行李等等,都需要給一定數額的小費作為給對方勞動的一個認可和補償。小費數額是消費額的15%左右就可以了。

當然也可以根據這家餐廳/酒店的高級程度,服務的質量有所調整。但是不給小費一般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會讓你成為不受歡迎的客人。

除此之外,美國中餐很難吃,不僅很多菜味都偏甜,比如說牛肉西蘭花、左宗雞、陳皮雞、炸春卷等,還有一些自創的從來沒聽說過的菜,爸媽也吃不習慣。於是天天想回去,我軟磨硬磨的磨到傢俱到之後他們才停止回國的想法。

他們到美國一個月後,傢俱到了。之後他們自己去華人超市買菜做飯,吃什麼買什麼,慢慢的住久了,他們逐漸發現這裡也有一些可愛的地方。

比如社區裡到處是一人抱不過來的大樹,開車半個小時就能看見大片的樹林,這裡有清澈的河流、湖泊,藍色透明的大海,美麗的星空。

加州數百公里無敵海景的海岸線,洛基山脈曲折蜿蜒,處處是免費的大公園。於是慢慢的就習慣了。

不得不說文化差異真的是一件非常難以逾越的鴻溝,但好在我們都跨過去了。

本文留言

作者何俏俏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