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廢除肉刑的皇帝是誰?(圖)
緹縈上書救父,感動了漢文帝。(網路圖片)
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中國在世界上率先廢除了肉刑,改用笞刑(打竹板)代替肉刑,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法制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肉刑本是奴隸制的刑罰,漢文帝廢除肉刑,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使漢初的刑罰變得相對文明,有利於發展社會生產力,更有利於「文景之治」的順利實施。
由於緹索上書救父,使漢文帝大動悲憫情懷,而廢除了斷肢體、在肌膚上刻字的「肉刑」和連坐親屬的法律,漢文帝的這一改革使漢初法治精神,躍升到一嶄新的境界。
緹縈救父感動了漢文帝
公元前167年,臨淄地方有個小姑娘名叫淳於緹縈。她的父親淳於意,本來是個讀書人,因為喜歡醫學,經常給人治病,很有名氣。後來他做了太倉令,但他不願意跟做官的來往,也不逢迎拍馬。沒有多久就辭職,當起醫生來了。
有一次,有個大商人的妻子生病,請淳於意醫治。病人吃藥後病情沒有好轉,過幾天死了。大商人仗勢向官府告了淳於意一狀,說他醫錯病。當地的官吏判他「肉刑」(當時的肉刑有臉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長安去受刑。
淳於意將被押解到長安去,離開家的時候,望著女兒們嘆氣,說:「唉,可惜我沒有男孩,遇到急難,一個有用的也沒有。」
幾個女兒都低著頭傷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兒緹縈又是悲傷,又是氣憤,提出要陪父親一起上長安去,家裡人再三勸阻她也沒有用。
緹縈到長安後,託人寫了一封奏章,到宮門口遞給守門的人,漢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書的是個小姑娘,倒很重視。那奏章上寫著:
「我叫緹縈,是太倉令淳於意的小女兒。我父親做官的時候,齊地的人都說他是個清官。這會兒他犯了罪,被判處肉刑。我不但為父親難過,也為所有受肉刑的人傷心。一個人砍去腳就成了殘廢;割去鼻子,不能再安上去,以後就是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我情願給官府沒收為奴婢,替父親贖罪,好讓他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漢文帝看信之後,十分同情這個小姑娘,又覺得她說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們,對大臣說:「犯了罪該受罰,這是沒有話說的。可是受罰後,也該讓他重新做人才是。現在懲辦一個犯人,在他臉上刺字或者毀壞他的肢體,這樣的刑罰怎麼能勸人為善呢?你們商量一個代替肉刑的辦法吧!」
大臣們一商議,擬定一個辦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來判砍去腳的,改為打五百板子;原來判割鼻子的改為打三百板子。漢文帝就正式下令廢除肉刑。
漢文帝廢除肉刑的原因
漢文帝劉恆的母親薄太后出身低微,漢高祖在世的時候是個不得寵的妃子。母子倆在朝廷受盡冷落的遭遇,薄太后教子有方,總是循循善誘的教育漢文帝。劉恆在劉邦眾多兒子中因禍得福算是幸運的,為什麼呢?
劉邦共有八個兒子,呂后僅生了一個,即漢惠帝劉盈。在惠帝去世後,呂后為了使自己長期掌握政權,對劉邦其他的兒子們大開殺戒,呂后共害死劉邦四個兒子。劉邦的大兒子劉肥最後未被陷害,得以善終。呂后最後死時,劉邦的八個兒子只剩下劉恆和劉長。
在劉邦的眾子中,劉恆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一個,這和他的母親有關。母親薄姬原是項羽所封魏國王宮的宮女,在劉邦打敗魏國後,將許多宮女選進自己的後宮,後來劉邦便和薄姬生了文帝劉恆。
但劉恆出生後,薄姬卻遭到劉邦的冷落,地位一直是「姬」,沒有升到「夫人」,所以,文帝劉恆從小做事小心,從不惹是生非,給大家留下很好的印象。在劉恆八歲時,三十多位大臣共同保舉他做代王。雖然地位沒其他王子那樣顯赫,但這恰好幫文帝躲過呂后的迫害,幸運地活下來,後來又幸運地登上皇位。
漢文帝在代國不像在皇宮裡那麼闊氣,因此,娘兒倆深知老百姓的疾苦。薄姬帶著當時年僅八歲的兒子劉恆(漢文帝),北上酷寒荒涼的代國,十多年在邊地飽嘗艱苦,憂患中成長的歲月,深知骨肉親情的可貴,更親身體驗過民間疾苦的情狀。
如今貴為天子,仍然時時以臨深履薄的心情,戒慎恐懼的態度,小心翼翼地使用君權治理國家。文帝閱罷書狀,再看著眼前這個淒苦無助的小女子,不就是當年自己倉惶離京時的化身嗎?又想到如此嬌弱的女子,為了營救父親,竟然冒死上書,這種膽識與孝心著實令人感動,於是當面赦免她父親的刑罪,第二天就下了一道詔書:
「詩曰:『愷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已加焉。夫刑至斷肢體,刻肌肽,終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豈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
淳於意既蒙赦免罪刑,真是喜出望外,父女雙雙望闕叩謝恩典以後,便歡天喜地相偕返回臨淄,從此專心濟世救人。
漢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廢除肉刑的皇帝。緹縈上書救父不僅成為中國孝道的典範,而且對於推動古代法律制度的改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