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洛杉磯辦事處台灣書院舉辦台灣解嚴30週年研討會,邀請多位台灣與美國當地學者出席。(圖片來源:中央社)
【看中國2017年11月18日訊】今年是台灣解除戒嚴30週年,北卡羅來納州戴維森學院東亞政治學教授任雪麗表示,雖然台灣在解嚴後的各方面蓬勃發展,但不應忘記解嚴的過程並不容易。
駐洛杉磯辦事處台灣書院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今天聯合舉辦「解嚴30:台灣公民社會的建構」國際研討會,回顧並探討解嚴以來的歷史進程對台灣當代社會的影響。
任雪麗指出,台灣的民主仍非常年輕,台灣至今解嚴雖已30年,但是之前的戒嚴在台灣持續近40年,所以在台灣戒嚴的歷程比民主長,台灣不應該在享有解嚴後蓬勃發展的同時,忘記了這個過程並不容易。
戒嚴時期曾被列入黑名單的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陳芳明指出,或許有不少人懷念已故總統蔣經國主政時期,台灣社會很有秩序,對比現在沒有秩序的台灣社會,但是從歷史來看,台灣社會仍是持續進步,而且進步得非常快,因此他對於台灣仍是充滿希望與樂觀。
參與座談的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表示,當前全球民主化退潮,這個跟30年前台灣民主化正經歷第三波民主的浪潮,形成強烈對比,在此架構之下,回顧台灣民主化的成果,對全世界都很有貢獻。
他說,解嚴之後,台灣主體意識形成,台灣作為一個國家日益成熟,台灣民主化與國家認同的形成是一體兩面。
陳芳明在研討會中特別提到,解嚴也給台灣作家帶來豐富想像,文學發展的同時,也跟民主運動發展有密切關係,因1987年解嚴後,台灣作家勇敢走出來,追求不同題材。
他指出,尤其是在解嚴前1983年陳映真的左派小說出現,作家就先解嚴了,於是刺激了公民社會的覺醒,文學是先驅,帶領台灣走出戒嚴體制。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