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水變清了!專家:恐引發更大洪水(圖)


近些年,黃河開始逐漸變清(網路視頻截圖)

【看中國2017年11月2日訊】(看中國記者端木珊綜合報導)《瞭望》雜誌近日報導,近些年,黃河開始逐漸變清,中共水利部官員聲稱,這是多年來治理的成果,但有專家指出,黃河泥沙已和大自然達成平衡,泥沙減少會破壞生態平衡。

《瞭望》雜誌刊登的文章顯示,2000年以來,世界上輸沙量最多、含沙量最大的黃河泥沙含量銳減,悄然出現變清態勢。從呼和浩特托克托縣河口鎮到鄭州桃花峪,1200多公里的黃河中游,已然一河清水;直到開封以下,黃河才呈淺黃色。也就是說,連同基本是清水的上游,在非汛期,黃河8成以上的河段是清的。

對此,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原副主任、水文局原局長陳先德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黃河清」局面,是從1946年開展「人民治黃」至今,幾代人不懈努力的成果。

然而,水利部黃委會原副總工程師李文家指出,水渾沙多是黃河的本性,是它的自然特點。

水歷史和水文化研究專家、雲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助理鄭曉雲則指出,黃河清、泥沙減少難免對生態平衡造成破壞。

鄭曉雲表示,黃河泥沙是與大自然平衡,不是與人平衡,經過數以萬年計的時間,黃河沿途的地貌環境、植被、動物等已經建立了一套和泥沙相適應的生態環境,泥沙與它們已經形成了一種默契,泥沙減少會破壞這種生態平衡。

以山東的東營、濱州等黃河入海口城市為例,這些城市都是黃河衝擊平原。在擴大陸地面積的同時,黃河還可以覆蓋鹽鹼地,起到改良土壤和涵養河灘的作用。泥沙在一些河段還可以保護河道安全。

此外,黃河鯉魚等特色物種,也都適應了黃河多泥多沙水渾濁的環境,黃河清後,對它們的生活習性自然會產生影響。

鄭曉雲認為:「從自然的角度講,黃河泥沙能起到平衡自然生態的作用。所以說,到底將來帶來什麼正負面影響,還有待觀察。」

黃河清能維持多久尚無論斷,但黃河清會導致出現更大洪水的說法時有傳出。

《瞭望》雜誌援引治黃專家表示,在黃河下游「懸河」局面未變、黃土高原泥沙無限供給狀況未變的硬條件下,黃河洪水「懸劍」依然高懸於黃淮海平原頭頂。被水土保持措施攔住的泥沙,只是在沉睡,一旦被超強降雨喚醒,會以驚人的量級入河,高含沙大洪水就會襲來。

事實上,從黃河中上游段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項目三門峽水庫的失敗,就可以看出中共過去數十年對「治理」黃河造成的危害。

1955年,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將三門峽水庫的修建上升到「黃河清,聖人出。聖人出而天下治」的政治高度,導致人民代表一致通過興建黃河三門峽工程。

然而,從1960年三門峽水庫首次使用,到1962年3月,短短一年半的時間,水庫中就已淤積泥沙15.3億噸,遠遠超出預計。潼關高程抬高了4.4米,並在渭河河口形成攔門沙,渭河下游兩岸農田受淹沒和浸沒,土地鹽鹼化。1962年3月,水電部鄭州會議上就宣布,三門峽工程失敗。

2003年8月27日至10月,渭河流域發生了50多年來最為嚴重的水災,更讓人們認識了三門峽大壩工程的危害。這次洪水造成了多處決口,數十人死亡,515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23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渭河洪峰僅相當於三五年一遇的洪水流量。

本文留言

作者端木珊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