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錢人越來越有錢?秘訣在這兒(圖)


有錢人的財富,就是他們對待金錢的態度。(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人人都想成為有錢人,而有錢人最大的財富卻很少受到關注。這種財富,就是他們對待金錢的態度——做金錢的主人,而不是為金錢工作。而財富意識不是與生俱來,是從小培養貫穿一生的。那麼,在有錢人還是「初學者」的時候,他們都是怎麼成長,受到了什麼樣的教育呢?

活躍(Activeness):垃圾很髒,但錢不髒

一位猶太富豪回憶,上幼兒園的時候母親曾經告訴他,路邊撿垃圾的人是在用自己的勞動創造價值,任何勞動都值得被尊重。這個經歷讓他知道,垃圾很髒,但錢不髒。

在美國,有超過50%的未成年「富二代」完全依靠自己打工獲得零花錢。美國商業鉅子唐納德・特朗普14歲時就當上了推銷員,正是在高檔住宅區挨家挨戶推銷的經歷培養了他對房地產市場的洞察力,以及與客戶談判時極強的說服力。

施捨(Benefaction):樂善好施,助人為樂

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國最著名的富豪家族之一,家族延續了1個世紀的財富傳奇皆因他們樂善好施的品質。從上個世紀初,洛克菲勒家族成立了基金會,家族中的孩子在長輩身體力行的影響下自小便接觸公益。

事實上,91%的美國富豪都在鼓勵孩子參加公益活動,這些家庭的孩子將自己零花錢中的一部分捐獻給慈善組織,或者把自己的玩具、書籍拿出來義賣,幫助有需要的人。

信用(Credit):信用即貨幣,說到做到信守承諾

天濛濛亮,一個9歲的男孩站在路燈下,小手在冷風裡翻看著筆記本,查看上面的地址。小男孩因為他的爸爸而來。男孩的爸爸是位推銷員,因為生病無法兌現客戶的承諾,所以由他的兒子來完成。雖然只是一筆幾美金的小買賣,但男孩的爸爸對他說,既然給了別人承諾就一定要做到。

這個小男孩就是後來被譽為「華爾街騎士」的著名投資銀行家約翰・麥克。在次貸危機重創美國金融,華爾街投行界信用一落千丈的時刻,約翰・麥克掌舵摩根士丹利,以私人財富擔保,成功帶領華爾街金融走出低谷,重塑人們的信心。他常常說,自己的信用意識是從父親的言傳身教中學到的。

用辛勤的勞動創造價值,熱心公益回報社會,說到做到信守承諾,這些都是真正的有錢人在獲取財富的路上逐步積累的品質。也一直是三島堅持不變的踐行準則,深深烙印在所有三島人的血液裡。

觸目驚心——從窮人變成富人的全過程

你是否認為自己是一個貧窮的人?如果是,你是否想過改變自己的現狀,從現在起積累自己的財富?讀讀以下的這些財富哲學,或許會對你有所啟發。

一、將生活費用變成第一資本

一個人用100元買了50雙拖鞋,拿到地攤上每雙賣3元,一共得到了150元。另一個人很窮,每個月領取100元生活補貼,全部用來買大米和油鹽。同樣是100元,前一個100元通過經營增值了,成為資本。後一個100元在價值上沒有任何改變,只不過是一筆生活費用。

貧窮者的問題就在於,他的錢很難由生活費用變成資本,更沒有資本意識和經營資本的經驗與技巧,所以,貧窮者就只能一直窮下去。

財富哲學:渴望是人生最大的動力,只有對財富充滿渴望,而且在投資過程中享受到賺錢樂趣的人,才有可能將生活費用變成「第一資本」,同時,積累資本意識與經營資本的經驗與技巧,獲得最後的成功。

二、最初幾年困難最大

其實,貧窮者要變成富人,最大的困難是最初幾年。財智學中有一則財富定律:對於白手起家的人來說,如果第一個百萬花費了10年時間,那麼,從100萬元到1000萬元,也許只需5年,再從1000萬元到1億元,只需要3年就足夠了。

這一財富定律告訴我們:因為你已有豐富的經驗和啟動的資金,就像汽車已經跑起來,速度已經加上去,只需輕輕踩下油門,車就會疾駛如飛。開頭的5年可能是最艱苦的日子,接下來會越來越有樂趣,且越來越容易。

財富哲學:貧窮者不僅沒有資本,更大的問題的是沒有資本意識,沒有經營資本的經驗和技巧。貧窮者的錢如不是資本,也就只能一直窮下去。

三、貧窮者的財富只有大腦

人與人之間在智力和體力上的差異並不是想像的那麼大,一件事這個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只是做出的效果不一樣,往往是一些細節的功夫,決定著完成的質量。

假如一個恃才傲物的職員得不到老闆的賞識,他只是簡單地把原因歸結為不會溜須拍馬,那就太片面了。老闆固然不喜歡不尊重自己的人,但更重要的是,他能看出你的價值。同樣,假如你第一次去辦營業執照,就和辦理證照的人吵得不可開交,可以肯定,你開的那個小店永遠只能是個小店,做大很難。這樣的心態,別說投資,連日常理財都難做好。

投資是件風險極大的事,錢一旦投出去就由不得自己。

貧窮者是個弱勢群體,從來沒把握過局勢,很多時候連自己也不能支配,更不要說影響別人。貧窮者投資,缺的不僅僅是錢,而是行動的勇氣、思想的智慧與財商的動機。

貧窮者最寶貴的資源是什麼?不是有限的那一點點存款,也不是身強力壯,而是大腦。以前總說思想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其實在我們這個時代,思想不僅是精神財富,還可以是物質化的有形財富。一個思想可能催生一個產業,也可能讓一種經營活動產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財富哲學: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差別不是高矮胖瘦,而是裝著經營知識、理財性格與資本思想的大腦。

四、對自身能力的投資

有一位偉人的話,大意是一個人的價值大小,不是看他向社會索取多少,而是看他貢獻多少。相比之下,按勞分配並不是按你的勞動量來分配,而是要你生產出更多的價值。只要你願意,你勞動的能力越強,創造的價值越多,就越可能獲得高的收入。多勞多得的根本是質而不是量,貧窮者最根本的投資是對自身能力的投資。

財富哲學:說到資本家,貧窮者就聯想到那些剝削工人剩餘勞動價值的人,心中自然有種牴觸。實際上,只要你願意,你也可以當資本家,資本市場是向每一個人開放的,其中也有你的那一份天地。

五、教育是最大投資

學歷只是一般教育的證明,學校裡學到的只是一些綜合性的基礎知識,人一輩子都需要學習。

財富哲學:教育是最大的投資,對很多貧窮者來說,他們的命運是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關的。因為貧困不是一種罪過,但貧困中的人都不得不承受它的惡果。

六、勿以運氣為貧窮開脫

關於資本的故事每個人都聽過不少。比如某個美國老太太,買了100股可口可樂股票,壓了幾十年,成了千萬富翁;某位中國老太太,捂了10年深發展原始股,也成了超級富婆。故事的主角都是老太太,沒有商業頭腦,居然一彎腰就撿了一個金娃娃。

從理論上講,美國老太和中國老太的投資都是成功的,但對更多的人而言,卻很難有什麼推廣價值。兩個老太憑什麼能夠堅持捂股?不是理智的分析,也不是堅定的信心,而是什麼都不懂,要麼是壓在箱底忘在腦後了,要麼是運氣的因素。貧窮者把很多事情都歸於運氣。因為只有運氣是最好的藉口,可以為自己的貧窮開脫。

財富哲學:在商品經濟時代,人人都會有運氣,不勞而獲不僅是可恥的,而且是不可能的。一個人之所以有權獲得收入,是因為他為社會生產出了產品,社會才給了他的回報。

七、知本向資本靠攏

有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國王要感謝一個大臣,就讓他提一個條件。大臣說:「我的要求不高,只要在棋盤的第一個格子裡裝1粒米,第二個格子裡裝2粒,第三個格子裡裝4粒,第四個格子裡裝8粒,以此類推,直到把64個格子裝完。」

國王一聽,暗暗發笑,要求太低了,照此辦理。不久,棋盤就裝不下了,改用麻袋,麻袋也不行了,改用小車,小車也不行了,糧倉很快告罄。數米的人累昏無數,那格子卻像個無底洞,怎麼也填不滿……國王終於發現,他上當了,因為他會變成沒有一粒米的窮者。一個東西哪怕基數很小,一旦以幾何級倍數增長,最後的結果也會很驚人的。

貧窮者的發展難,起步難,堅持更難。就那麼幾粒米,你自己都沒了胃口。可一件事情的成功,往往就在於最後一步。當基數積累到一定的時候,只需要跳一下格子,你就可一步登天了。這之前的一切都是鋪墊,沒有第一粒米,就沒有後面的小車大車,這個過程是漫長的,也是艱難的。但是世界上聰明的人很多,有知識的人遍地都是,但真正能發大財的卻少,要把知識變為知本,只有和資本聯姻才行。

財富哲學:富人靠資本生錢,貧窮者靠知本致富。以知本作為資本,赤手空拳打天下,可能是現代貧窮者們最後也最輝煌的夢想。但是,一個生活在底層的人,很難有俯瞰的眼光和軒昂的氣度,貧窮者內心最缺乏的其實就是這種自信!

為何只有1%的人是有錢人?

這條內容從剛開始有100個人看到,50個人看懂了,中途會有20個人去做,最後只有1個人堅持下來,他成功了,這就是成大事者的不同之處。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