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數年不見天日地球會怎樣?(圖)


日食。(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日全食,是四種日食中的其中一種,當太陽光球完全被月亮遮住,原本明亮的太陽圓盤被黑色的月球陰影遮蓋。日全食只在月球位於近地點時發生,此時月球的本影錐長度較月地之間距離長,本影錐才能掃到地球表面。

日食的時間長短,同月球影錐在地面上移動的速度以及地球的自轉方向有關。以日全食來說,由於月球的視直徑僅略大於太陽,同時月影在地面移動速度很快,因此日全食的時間是很短暫的。

在全食帶的某個地點所看到的日全食時間通常只有兩三分鐘,最多不超過7分鐘。地球的自轉速度、表面曲率以及地球和月球的公轉速度共同決定了某地能觀測到日全食的時長。

日全食如此短暫,其實是件好事。月球阻擋不了多長時間,但過去發生在地球上的一些事件曾阻擋陽光達數週、數月、甚至幾年之久,對地球生物造成了災難性後果。

這種暗無天日的日子千萬不要在發生,想想簡直太可怕了。

約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第三季大滅絕抹去了地球上近80%的物種。很多研究人員認為此次滅絕與地質記錄中的一次重大事件有關:一顆巨大的彗星或小行星撞上了地球,在如今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形成了一處直徑達180公里的撞擊坑。

美國雪城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教授琳達·伊凡尼(Linda Ivany)指出,撞擊形成的塵埃「被震入上層大氣」,迅速傳遍全球(或至少半個地球),擋住了陽光。

撞擊產生的熱量烤焦了地表植物,野火開始蔓延,大量塵埃進入大氣,混入小行星和地表岩石的碎片之中。

「這些顆粒物可以在大氣中停留很長時間,並且在事件發生幾年後仍在不斷生成。」

這些塵埃不會像日全食那樣、徹底擋住陽光。但它們會減弱光線,足以對光合作用植物、以及以這些植物為食的動物造成毀滅性打擊。

伊凡尼解釋道:「陽光如果連續幾個月、或幾年處於較弱水平,生物的生長與繁殖能力就會下降。就好像如果你把一株家養植物放在陰暗的角落裡,即使你的家裡並非漆黑一片,它也要不了多久就會枯萎死去。」他還指出,陽光減少會導致地表溫度下降。

「白堊紀大滅絕的數據顯示,在大滅絕發生後,立即出現了短時期降溫,這可能與大氣透明度的變化有關。」

食用植物或草食性動物的陸生脊椎動物同樣遭遇了滅頂之災。不過在植物貧瘠、無法生長的時期內,食腐動物倒有著更高的生存幾率。

並非只有小行星撞擊才能阻擋陽光,火山爆發也能使全球陷入一片昏暗。1815年4月5日,印度尼西亞坦博拉火山爆發,向29公里的高空中噴吐了約150立方公里的碎石和塵埃。這是有歷史記錄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火山爆發。

人們將1816年稱為「沒有夏天的一年」是因為火山爆發不久後,覆蓋該地球的塵埃云面積逐漸增長到與澳大利亞相當,當地氣溫下降了11攝氏度。這些塵埃在大氣中徘徊不去,一縷一縷地飄浮在地球上方。一連三年時間,它們始終阻擋著陽光,並導致氣溫下降。

地球上還可能出現規模更大的火山爆發。這些「超級火山」直徑可達50公里,能夠產生超過4500立方公里的岩漿。(作為對比,著名的1980年聖海倫火山爆發噴出的岩漿僅有0.1立方公里。)

幸運的是,超級火山通常每10萬年才會噴發一次。最近的一次為印度尼西亞托巴火山爆發,約發生於7.4萬年前,噴出岩漿多達2800立方公里。地質學家已經在地球上找到了7處活躍超級火山帶,不過目前均不會構成威脅。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