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體悟高 了悟「輪迴轉世」的因果(圖)
親愛的聽眾朋友,歡迎收聽正見知音,我是安吉。今天安吉要和您分享兩個修煉故事。
一、道士爾朱洞的修煉故事
這第一個故事,是個道家的修煉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爾朱洞,他是唐末五代年間的著名道士,字「通微」,自號「歸元子」,成都人,人們尊稱他「爾朱先生」,是「蜀中八仙」之一。
真人傳道贈仙丹 爾朱洞待浮石
爾朱洞少年時遇到一位真人傳給他修道之法,以及一粒仙丹。少年爾朱洞當時就想吃下仙丹。真人對他說:「今若服,必死。若見浮石而後服之,則仙道成矣。」就是說,你要是今天吃,那就肯定會死的,只有等到看到浮著的一塊石頭之後再吃,那就可以成仙啦。
爾朱洞從此按著師父傳的修道之法勤修苦煉。他曾到四川蓬溪蓬山中的絕壁石洞和雅安金雞關的一個石洞裡苦修,後來又出山雲遊,時時飲酒吟詩。他有時住旅店,人家發現他睡下後,身體卻從榻上漂浮起來,觸碰到大樑才停止往上飄;冬天有時就單衣睡在雪地之中,卻一點事都沒有。經常有這樣種種的神跡,眾人莫測其高深。
爾朱洞修到一定程度,想起真人師父賜他仙丹時所說的「若見浮石而後服之,則仙道成矣」這句話,可是又悟不明白,只好到處找尋石頭投到江河水中,看它是否浮起來。一些人見了不理解,甚至有人圍觀嘲笑他。面對世人的不理解,他的信心卻更加堅定了,一點也不生氣,只是繼續雲遊,一面堅持修煉,一面繼續找石頭往水裡丟。
涪州老翁起悟 爾朱洞得道飛仙
有一天,他雲遊到了涪州(今重慶涪陵一帶),來到江邊又開始往水裡丟石頭。這時從江上駛來一艘小船,爾朱洞忽然心有靈犀一點通,他就問駕船的老翁:「您老貴姓?」老翁答道:「免貴姓石。」
爾朱洞瞬間想到,這老翁姓石,駕船行於水面,不就是「浮石」嗎?可是爾朱洞又怕悟錯了,接著又問此地地名,老翁答:「涪州。」這「浮」就是「涪陵」的涪,和「浮」起來的「浮」字,讀音相同。爾朱洞頓時悟到真人師父所說的「若見浮石而後服之,則仙道成矣」,並不是要他往水裡丟石頭,而是指堅定修煉到現在可以圓滿了。於是取出珍藏的仙丹服下,在當地眾人的注視中得道飛仙而去。
爾朱洞往水裡丟石頭導致一些人不理解,其實是他誤解了真人的話,在這個問題上悟的有點偏了造成的,當然最後他還是悟對了,也幸虧他一直堅定信心不動搖,所以最後還是能修成得道,可見信心與悟性對修煉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詩人白居易的修煉故事
白居易擅長各種詩體,特別是敘事長詩,其中《長恨歌》和《琵琶行》是其代表作,而《長恨歌》則被詩評家譽為千古絕唱。(看中國合成圖)
第二個故事,是古代詩人白居易修煉的故事。
白居易是緊接盛唐以後有名的大詩人。他的詩語言通俗、明白流暢,在風格上自成一體(世稱「元白體」)。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繼承《詩經》「風雅比興」的傳統。《與元九書》是他的詩論綱領,也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文獻。
他擅長各種詩體,特別是敘事長詩,其中《長恨歌》和《琵琶行》是其代表作,而《長恨歌》則被詩評家譽為千古絕唱。
白居易關心民苦 生前享盛名
不像韓愈、杜甫和其他一些大詩人那樣,死後才受到後人的特別推崇,白居易在世的時候就詩名顯赫,受到舉國上下、甚至國外的崇拜,而且其影響在歷史上也經久不衰。在他盛名的二十年時間中,各地寺廟道觀、郵亭等處的牆壁上都能看到他的詩。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野老牧童,不分男女老幼,甚至不識字的老太太,都是他詩歌的忠實欣賞者和積極的傳播者。當時傳抄他的詩拿去賣錢或者換酒、換茶喝的人到處都是;能夠唱誦「長恨歌」的歌妓會抬高身價,自覺與眾不同;甚至外國的宰相也托來朝的商人以百金一篇的奇價購買他的詩作。
白居易一生寫過的「諷諭詩」比別的詩人都多,充分顯示出他關心勞動人民疾苦、同情貧窮受難者的善良本性(最有名的比如《賣炭翁》、《觀刈麥》以及《繚綾》等等),使人至今讀起來還能深切地感到作者善心的巨大感化力量。特別難能可貴的是,在關心和同情窮苦人的同時,他還往往能反躬自問,把自己的優裕生活看作值得羞愧的事情。比如看到饑餓的婦女抱著小孩,在麥地上撿拾別人收麥時掉下的一顆顆麥粒來充饑,他便聯想到自己「不事農桑」還拿「三百石」俸祿,而感到深深的「自愧」。
修佛路上體悟高 以宿命通回望往世
他的善念逐漸使他走上了修佛的道路。特別是在晚年,他自號「香山居士」,成為一個不入廟的修煉者。修佛使他明白了人世間的一切都是有因緣關係的,因此在遇到生活中的磨難時,就不會像常人一樣過份憂愁和煩惱。而且他對名利也逐漸地放淡,告誡世人不可過份追求,否則自招災禍,還語重心長地告訴世人,許多人的痛苦都是自己的言行招來的。由於放淡了名利,看透了人生的真相,因此他在修煉中進步很快,並修出了比較強的「宿命通」功能。
盛唐前後,許多朝廷命官和文人都修佛,其中一些人也都知道自己的前世。白居易曾在一首詩中說,「據說房太尉前世是個修佛的和尚,而王右丞(即大詩人王維)前生是一個畫家;我也打坐入定,用宿命通看自己的往世,結果發現我原來的好多世中都一直和詩歌有著不解之緣」。他在這裡告訴我們,原來他的詩歌天才是在許多世中不斷地積累起來的。這一說法為「天才」找到了最自然的解釋,並且也被當今西方「輪迴轉世」的科學研究所證實。
白居易不但修出了比較強的宿命通,他在修煉中的體悟似乎也比一般人高。他在「讀禪經」中寫道,「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餘卻有餘。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詩無大詁,禪無定說。這首禪詩的境界還是得聽眾您自己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今天的節目就到這裡了,下面安吉給您放一首歌曲,《修行吟》。感謝您的收聽,我們下次節目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