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軼史隨札】從趙普拜相說歷代皇權(圖)

作者:軼飛  2017-09-17 02:4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軼史隨札】從趙普拜相說歷代皇權
(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在君臨天下的帝王時代,一言九鼎是對天子言行的一種形容,獨斷乾綱是對天子施政的一種描述。所以現代人對古帝王時代的皇權會有一種絕對化的誤解,以為君臨天下,可以不受約束,任意所為。其實不然。

《宋史》趙普傳中,記述了一段趙普拜相的故事。趙普,是輔佐趙匡胤建宋稱帝打天下的第一功臣,不僅如此,趙普與趙匡胤私交也不一般。兩人還是後周舊臣時,趙匡胤的父親臥病在床,趙普朝夕奉藥餌,如同侍奉自己的老父。趙匡胤稱帝后,也時常微服到訪趙普家中,對趙普夫人以嫂相稱。有段嘉話宋太祖雪夜訪趙普可以為證。可以說趙普深得宋太祖信任依重,無論功勞,資力,威望也都是宰相的最佳人選,但是,宋太祖要授予趙普宰相之職時,卻頗費了一番周章。

乾德二年,宋太祖欲拜趙普為相,於是將範質等三位當朝宰相同日罷免。但是當宋太祖要下拜相的詔令時,卻發現整個程序被搞反了。因為僅憑皇帝的命令是不能拜官授職的,必要有宰相的同意,並簽署詔敕,才會生效。此時中書已無宰相,趙匡胤表示願意代為簽署,無需宰相也可。趙普卻說:「這種事有專人負責,不是帝王可以代勞的。」最後的解決方法是,由宋太祖之弟,當時的開封府尹趙匡義來簽署這道詔勅。因為彼時趙匡義雖無宰相之實,但有同平章之銜,位同宰相,故而可代宰相簽署詔勅。趙普這才順理成章的做了宰相。

趙匡胤是武人出身,非是步步循規蹈矩之人,又是一國之君,可謂一言九鼎,可在任命宰相這件事上,卻絲毫不能越權。正是因為帝王時代,天子施政皆有制度,事實上自唐世以來,皇帝的命令就需要通過中書,門下,又稱兩省下達。到了宋代,情形有些變化,但仍然是需要中書宰相的簽署,才能使詔勅生效。

不僅如此,就連天子的家務事,宰相亦有很大的發言權。譬如宋真宗嘗欲立劉娥為貴妃,一天晚上,真宗遣使持手詔來見當朝宰相李沆,李沆因劉娥出身低微,認為立為貴妃於禮不妥,於是當著使者的面,將真宗手詔就著燭火燒掉了,並讓使者回奏說「但道臣沆以為不可。」於是真宗欲立劉娥為貴妃的事情就此擱置。

可見古時相權之大。而宰相可以說是士大夫之代表,所以,中國的天下是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只是這個天下是天子的天下,是家天下,但在家天下中,每個人都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做為天下之主的當朝天子,如同一家之主,是首先要維護這種家庭的秩序,而不可以去帶頭打亂的。

當然,歷史上不是沒有過例外。比如武則天時,就有繞開兩省自下敕令的先例。但這種做法在當時就被直臣冒死指為「不經鳳閣鸞臺,何名為勅」,鳳閣就是中書省,鸞臺就是門下省。而這種做法一直不為後世認可。武則天以後,唐中宗也曾不經兩省而直接封職拜官。不過,他在下達這類詔令時,卻將放詔勅的封袋改為斜封,而不按通常的方式封發。且所書勅字,改用墨筆,而不敢使用硃筆,這被當時稱為「斜封墨勅」。凡是這種「斜封墨勅」的詔勅,就意味著未經中書、門下兩省的同意,嚴格來講不合制度。而當時經此渠道獲封的官員,被時人稱為「斜封官」,多少有些低人一等。

所以,即使宋太祖願意不顧規矩,大包大攬的任命趙普為相,趙普也斷然不敢接受,以免被他人視為名不正言不順的宋版「斜封官」。

當然這種天子下詔宰相簽署的制度形式主要是在唐宋之世,至於其它朝代,雖有形式之變,卻始終不離士大夫共輔天子之實質。所以,說起中國古帝王時代的政治制度,是不應用帶有貶義涵義的獨裁二字來形容的。更為正確的理解是,天子的獨斷乾綱是以士大夫之代表的宰相為之輔佐的,所以才有了一個個風雲際會的時代。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