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想殺人:被逼入絕境的青少年心理(圖)
二○○八年七月十五日,一名二十二歲的男性在東京都青梅市的超市裡,用刀子襲擊一名與他毫無關係的女性,女性因此身負重傷。男性犯嫌供稱,因為工作上的事情被社長念了,襲擊誰都沒差,就是要引起大騷動,想讓社長困擾。
下一個月二十六日,茨城縣東海村的河邊,一個正與二十五歲長女一起散步的公司職員,被人用菜刀刺成重傷。一個三十二歲的男性被以現行犯逮捕,他與被害者之間並不相識,關於犯罪動機,嫌犯供稱:「沒有工作,心裡亂糟糟。」
同年的七月二十五日,山梨縣甲府市內的路上,一位三十七歲的男性用刀子襲擊一位三十五歲的女性,他說:「在工作時被上司念了,想要發洩一下這種憂鬱又憤怒的情緒,所以才會用刀去捅人,其實誰都沒差。」
七月二十七日,北海道名寄市公園裡,一位散步中的男性被人用刀刺傷。沒有職業的二十歲男性被逮捕,他說:「因為生氣所以去刺傷人,誰都可以,就是想捅人。」
七月二十八日,神奈川縣平塚市JR平塚車站,有七個人被一位做兼職打工的三十四歲女性砍殺,受到輕傷。
連續發生這樣的路上殺傷事件,犯罪心理學者作田明教授做了以下的評論:
會犯下路上殺人魔般凶行的人,都以自我為中心,欠缺規範意識,從社會的孤立中喪失情緒交流的意志,再加上將自己的處境不當地誤認為是悲慘的事,對人類的憎恨就更強烈了。然後,因為認為「自己受到過分的對待,所以去做這種事情也沒什麼不對」,有了顛倒、錯誤的判斷。
身為地域安全地圖開發者、同時也在全國各地進行技術指導的犯罪社會學者小宮信夫教授,曾做出以下評論:
事件一再發生,原因是,在個人主義蔓延的日本社會中,因競爭落後而產生疏離感的年輕人變多了吧。秋葉原事件也是事件連鎖發生的關鍵。
英國在二○○○年左右開始,為了減少年輕人的孤獨感,導入了專門人員面談、支援,名為「顧問指導」的制度。這不是短期可以看出成果的事,但是我們國家也到了該用長遠眼光思考同樣對策的時候了。
所謂的「顧問指導」,指的是一種教育、指導的方法,不是用指示、命令的方式去使人動作。被稱為顧問的指導者,用對話的方式使對方產生想法,用「建議」的方式去培育,尊重本人自發性、自律性的行動。
小宮教授「安全地圖」的想法基礎,在於為了有效防範,有必要從犯罪「原因論」轉換到「機會論」。以預防的角度考慮環境因素,將某一個地區「容易進入卻不容易被看見的場所」,設定為容易發生犯罪之處,喚起大家的注意,減少可能犯罪者真正犯行的機會。全國各地許多中小學都製作了安全地圖,效果正在提升中。
但是,路上無差別大量殺人的人,與其他犯罪者不同,他們幾乎不考慮隱匿犯行,也不考慮逃亡,甚至有希望被判死刑的人。對於這樣的犯罪,就算要花費較長時間,還是有必要針對青少年心理做出社會方面的支援。
日本的路上殺人事件在二次大戰前就曾發生,更是每年都會發生的案件類型,而且往往連鎖發生。以犯罪型態來說,如果是破壞金庫之類需要特殊技術的犯罪,一般人也無法模仿,但只是揮舞刀刃的話,誰都可以做得到。
對一般人來說,報導犯罪有助於防止犯罪吧!但是對可能犯罪者來說,充滿著對人際關係、對社會的不滿,心理狀態像快要爆掉的氣球一般,犯罪的報導在這個時候就變成一種心理刺激,甚至變成瞭解如何犯罪的管道。平常被認為是很穩健的人,一下子爆發了憤怒與悲傷,揮舞刀刃,像一顆已經脹到幾近極限的氣球,會因為一個小小的裂縫而爆裂。
今日,使用刀刃的路上無差別殺人事件持續發生。二○○八年七月十九日,雖然不是路上殺人,在埼玉縣川口市,發生了國中女生殺傷自己父親的案件。同年七月二十九日,愛知縣一位十八歲的自由業少年,回到畢業的中學母校,用刀子將自己以前的導師殺成重傷。他因為以前被老師罵過,一直對老師懷有恨意。因為後來在學校、工作上都沒能順利發展,便覺得都是導師的錯,因而憎恨。
我們面對一連串殺傷事件的報導,不禁顫抖。不光是路上殺人魔,我們無法斷然否定,這些連日的殺傷事件報導蘊含著下一次殺傷事件的連鎖。那麼我們該說報導犯罪很危險,所以不應該做嗎?這樣的比喻也許過於簡化,但若是說「不要做危險的報導」,這樣的說法與「不要報導日本軍打敗仗」、「不要報導反政府運動」,是出於同樣的想像吧。
真正的問題在於報導的方式!用超越必要的程度傳達「這是危險的」訊息,使人敏感的報導是危險的。雖然沒辦法簡單地做出包容加害者的報導,但是單向、粗糙地否定加害者,可能會使得正在同樣境遇、有相同煩惱的人覺得被窮追猛打。我們要的不是旁觀式的評論,而是冷靜的報導。
(本文為《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被逼入絕境的青少年心理》的節錄文章)
書籍簡介:碓井真史,李怡修譯,《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被逼入絕境的青少年心理》(台北:時報出版,2017)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