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行初雪:玄江菩薩的笑容讓人難忘(圖)


你可有特別喜愛哪一尊神佛像,或對哪一尊是印象深刻的?(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生活在民俗信仰與生活是融為一體的時代裡,我們早已熟悉佛祖、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關聖帝君等神佛稱謂。可是,當你進入寺廟無數次,虔誠地禮拜神佛像無數次,可曾有過一次是認認真真仔仔細細的觀察神佛像的?望著一尊尊莊嚴又神聖的面容,可有特別喜愛哪一尊或對哪一尊是印象深刻?

即使沒有特殊信仰,從小到大,我們也早習慣隨著人群一同肅靜的在佛像前雙手合十,小心的禮拜著。有的人甚至是雙膝跪於拜墊沿彎身恭拜。一個個專注的背影,傳遞出對神佛的尊崇。

差不多一直以來就認為神佛像最大的差別僅在於級別的不同,那正是區別諸神面貌與姿態的關鍵所在。因為眼望的面容被歸屬為超脫俗世的神佛,因此也難以人間美醜的標準來界定祂。倘若我們真要如此,似乎會顯得眼光粗淺庸俗罷了。我們能追問的僅僅是,藝術家是否能捕捉到祂超凡脫俗的氣息。

倘若真有神佛像殊異到令人過目不忘,幾乎只會引人推斷是藝術家的繪畫或雕刻的技巧高超細膩,或是判斷鐵定是畫師的心態極為虔誠,連帶得致使他對神佛的勾勒滲透入了一絲絲非屬人間的神韻。這種聖潔的神韻,相信是不會隨著時代而被置換或有絲毫遭貶值的可能。望著祂,內心必然有一塊是開始無言的許諾,應允著神佛:「我要當個好人」。

這種心理,往往是進到寺廟或觀望著神佛像才會突然被召喚出。初讀作家李渝的自傳式小說《江行初雪》,應是能讓人些許感受到這種心理的。《江行初雪》描述了主角「我」受到博物館的一張玄江菩薩圖片所牽引,為了知曉是哪種奇特的地理環境或殊異民情醞孕了這張慈苦的笑容,她決意親往中國潯縣玄江寺尋覓那一尊菩薩像。

李渝是這麼描述那一尊玄江菩薩的:

追隨六世紀風格的軀體在肩的部分已經略微渾圓起來。菩薩左手做著施願印,右手做著施無畏印。素淨的佛袍摺成均勻而修長的線條,從雙肩滑落到膝的周圍,變化成上下波動的縐褶,像泉水一樣地起伏著,呈托在蓮花座的上面。

這行雲流水似的身體上,菩薩閤著眼,狹長的睫縫裏隱現了低垂的目光。鼻線順眉窩直雕而下,在鼻底掀起珠形的雙翼。嘴的造型整潔而柔韌,似笑非笑之間,遊走得如同蠶絲一樣的輪廓,靈秀地在嘴角扯動了起來。

早期南北朝的肅穆已經軟化,盛唐的豐腴還沒有進襲,莊嚴裏揉和著人情。十三個世紀的時光像一隻溫柔的手,把如曾有過的銳角都搓撫了去,讓眉目在水成岩的粗樸的質理中,透露著時間的悠長。

揉含著悲傷的微笑,與其說是笑容,不如說是在天上守望著人世間的動靜生滅,來去是非,心裏發起悲憫,於是不得不脫離本尊諸佛們的寂然世界,降生到凡世,共分眾生的困難,超度世間的苦厄,在笑容後面牽動的,其實是悲哀和憐憫的意思。

望著這一段,我們認為出現的菩薩理應是透發著千百年來的古樸氣息,同時展露著祥和又聖潔的輝光。非也!孰知抵達玄江寺的主角,卻見到讓自己失望透頂,一身金光的菩薩:

眼前矗立著一尊從頭到腳水泄不通的金色菩薩!

……

左手齊腰合掌垂下,右手當胸推前,印相是完全相同的。可是,全身披掛著叮噹的珠璣纓珞,卻是和圖上的完全不同,更不用說這一身金了。

當胸就有幾串大小長短不整的珠鍊,齊腰紮了幾條蓮花圖案接成的束帶,肩上加出飄帶,佛衣滾上紅黃藍三色邊,頭上還有一頂碩大的高冠,疊鑲著各色寶石。

不消說,珠寶金玉都不是真貨。無論華麗到哪裏去,莫非都是合成材料照形狀塑成,再塗上紅藍綠的俗鄙顏色,把圖片裏的如水似雲的風格都全數破壞了。

我再近前一步,沿著本該是春蠶吐絲似的衣褶底下,看見滴掛著一排排小粒的漆痕,才明白,這全身金光原是金油漆塗出來的,而且還是頗不薄的油漆呢。

閱讀到這裡,我們於是就跟著主角一同失望了嗎?捫心自問,或許早已經習慣民間廟宇所擺放的那些大大小小的神佛像的面容了。因此,只能說隨著主角一同懷持過高的期望,然後真真切切的被現實給擊碎罷了。不變的、根本就不該變的,依然是對神佛的虔誠。

(待續)

本文留言

作者Lu乙欣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