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能互信到哪種程度?看劉備黃權就知(圖)


劉備與黃權之間的故事,呈現了深刻的信與義。(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中以「義」著稱的名作,處處體現著做人的至深之理,「仁義禮智信」無不包涵其中。從大處看是以劉備為主線方的「義」,從小處看,則處處體現了人性的善良,真誠與智慧。

有一段關於劉備與黃權之間的故事。主要是體現了君臣之間的信任問題。「第八十五回・劉先主遺詔託孤兒・諸葛亮安居平五路」記載,劉備被陸遜打敗,落魄而歸。適值黃權被迫投降曹丕,大臣勸劉備殺黃權眷屬以懲治叛賊,劉備卻說「黃權被吳兵隔斷在江北岸,欲歸無路,不得已而降魏。是朕負權,非權負朕也,何必罪其家屬?」仍給祿米以養之。

再觀黃權,「卻說黃權降魏,諸將引見曹丕,丕曰:『卿今降朕,欲追慕於陳、韓耶?』權泣而奏曰:『臣受蜀帝之恩,殊遇甚厚,令臣督諸軍於江北,被陸遜絕斷。臣歸蜀無路,降吳不可,故來投陛下。敗軍之將,免死為幸,安敢追慕於古人耶!』丕大喜,遂拜黃權為鎮南將軍。權堅辭不受。」

黃權雖降,卻不受曹丕的封賞,雖談不上慷慨赴死,也不忘劉備之恩,也是大德大義之人。

當曹丕用反間計誘騙黃權,「忽近臣奏曰:『有細作人自蜀中來,說蜀主將黃權家屬盡皆誅戮。』」黃權卻非常自信的說「臣與蜀主,推誠相信,知臣本心,必不肯殺臣之家小也。」真可謂君臣互信,已達至誠。

最後,曹丕雖得不到黃權的輔佐,也欣然接受。原來曹丕也是非常讚賞和推崇重義之人。

三國演義》中重義的其實不僅僅劉備方,而是有無數的重義之人,曹丕也是其中之一。只不過重點放在了劉備那裡。

假使世人,不管是君臣還是朋友,夫妻,還是路人。能有劉備與黃權信任的一半,這個世界就會是另一番景象。

本文留言

作者夏風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