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基改馬鈴薯叩關 食品業者進退維谷(圖)
【看中國2017年6月19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民眾隨著從各類媒體報導得知基改食品的負面影響,對基改食品的印象始終持懷疑態度,在民間的許多早餐店賣的豆漿,都要標示非基改黃豆來吸引顧客。這次美國基改馬鈴薯向臺申請輸入,農委會表示,國產僅佔每年需求量3成,若開放,市售洋芋片、薯條等加工食品恐漸改用基改馬鈴薯。對於稍有知識的國人來說可能不會去考慮這類產品。農委會還表示,會要求主管機關把關標示清楚,以免損及國產馬鈴薯商機。其實衝擊最大反而是食品業者,對於是否使用美國基改馬鈴薯會不會影響到商機,真是進退維谷。
美國基改馬鈴薯向臺申請輸入,農委會表示,未來會要求主管機關把關標示清楚。圖為馬鈴薯示意圖。(圖片來源:Pixabay)
美國基改馬鈴薯向衛福部申請輸臺,是國內核准基改食品原料進口以來,首宗基改馬鈴薯申請案,依據衛福部作業流程,外界預計最快明年上市。除了基改食品是否引發致癌各界有爭論外,是否衝擊國產馬鈴薯的商機,也引發關注。農委會農糧署副署長蘇茂祥說,臺灣比較不適合生產馬鈴薯,每年需求量有7成靠進口。
農糧署作物生產科科長方怡丹說,國內核准輸入的基改作物或食品原料,目前累計有黃豆、玉米、棉花、油菜、甜菜5種,馬鈴薯若開放將是第6種。她也說明,衛福部食藥署設有「基因改造食品審議小組」,負責相關食品申請輸入的食品安全審查,改造基因片斷也要取得,作為未來檢驗之用,但是農糧署目前沒有受邀與會共同審議。
她並說,國產馬鈴薯當然都是非基改,面積只有2千多公頃,產量只佔每年國人需求量17萬到18萬公噸的3成左右,主要供應鮮食;市面上洋芋片、炸薯條等等加工食品都是用進口馬鈴薯製作,未來若開放,有可能會漸漸變成是用基改馬鈴薯製成。她強調,國產馬鈴薯也有開發製成加工品,或是供應速食店,像是摩斯製作炸薯條之用;未來若開放,當然會希望衛福部要把關市面上所有馬鈴薯生鮮或加工食品,全要標示清楚是基改或是非基改,讓國人有選擇的權利,並確保國產馬鈴薯的商機。
國內的量販店採觀望態度,愛買表示,目前還是以國內自產馬鈴薯為主。大潤發也說,待實際有進口後,會再評估。
美國基改馬鈴薯宣稱致癌物較少
食藥署今天表示,日前首次接獲業者申請核准的基改馬鈴薯,宣稱可減少油炸產生的致癌物質丙烯醯胺,審議至少得花1年,待資料齊備後才會核准。
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組科長周佩如今天受訪時表示,根據法規,凡是基改原料及其製品想進口臺灣,都須先經基因改造食品審議小組委員審查通過,否則一律不准販售,目前國內核准5種基改食品原料,包括黃豆、玉米、棉花、油菜、甜菜等,共119張許可證。
周佩如指出,馬鈴薯加工食品流通全球,基改馬鈴薯已獲美國、紐西蘭、澳洲核准,日前有業者申請進口基改馬鈴薯,是國內核准基改食品原料進口以來,首宗基改馬鈴薯申請案。周佩如說,一般馬鈴薯製作薯條、洋芋片時都須高溫油炸,會產生致癌物質「丙烯醯胺」,這次申請進口的基改馬鈴薯業者,稱其基改馬鈴薯具有低丙烯醯胺特性,同時可減少馬鈴薯因碰撞擠壓產生的黑斑。
周佩如說,該案日前已開會討論,根據以往經驗,從遞件到許可至少需1年時間,但仍得視廠商的資料齊備性,經嚴密審查通過才可能放行。
民間團體反對美國基改馬鈴薯
食藥署今天證實,美國業者申請進口基改馬鈴薯。民間團體對此表達反對及憂心,強調基改食品「無法證實100%安全」,至今仍有許多研究都顯示,基改食品有緻癌、誘發過敏疑慮。
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發起人黃嘉琳今天受訪時表示,基改食品常見包括抗農藥、抗蟲2大特性,但多項研究都顯示,基改食品仍非完全安全,疑慮多。黃嘉琳指出,日前有法國科學家在動物實驗上,發現基改玉米及配套使用的農藥,會導致大鼠肝腎病變、癌症;另有澳洲研究顯示,讓豬只吃基改飼料,不僅豬只腸胃道病變較多,母豬死胎、不孕狀況也增加;基改食品問世後,美國大數據資料也發現過敏發生率增加和基改食品有正向相關。
至於這次叩關的基改馬鈴薯,早在美國推出時就引發不少爭議,黃嘉琳解釋,馬鈴薯品種很多,其中丙烯醯胺自然也有高有低,但該業者卻刻意將會產生大量丙烯醯胺的品種拿去改良,以此強調丙烯醯胺降低幅度,挨批「多此一舉」。黃嘉琳說,既然基改馬鈴薯食用風險未知,也不知道對環境會不會造成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為何非進基改馬鈴薯不可,她推測,基改馬鈴薯來臺主要應針對速食業者,呼籲速食業者正面回應消費者疑慮,承諾不用基改馬鈴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