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偉略!創永樂盛世的「馬上皇帝」朱棣(圖)
明成祖朱棣開創「永樂」盛世,圖為懸掛永樂大鐘的鐘樓。(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個皇帝。他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生於元末群雄爭鋒的年代。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棣出生,11歲被封為燕王,17歲迎娶徐達長女,21歲帶著金成祖像冊金寶就藩北平。40歲以「靖難」名義興兵,四年後從他的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回了大明江山,在位22年,改年號為「永樂」,謚號「文皇帝」,故又稱「文皇」,廟號「太宗」,世宗改「太宗」為「成祖」,死後葬於長陵。
朱棣的性格頗像其父朱元璋,同時也是繼朱元璋之後又一位雄才偉略的皇帝。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燕王朱棣率軍征討蒙古乃兒不花,大獲全勝,從此聲名大振,也為後來靖難之役的勝利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侄兒建文帝登基後銳意削藩,藩王人人自危,而燕王為強藩之首,更是削藩的主要目標。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起兵。4年後,從金川門入京師,建文帝不知所終,朱棣即皇帝位。
他南征安南,五入漠北,遷都北京,編修《永樂大典》,派鄭和六下西洋,正如《明史》所說「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càn)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大明太宗皇帝御製集,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yuán)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朱棣在位期間,文治武功,可比漢、唐。
朱棣是位「馬上天子」,因武功而立威名,因武功而奪皇位,因武功而拓疆土。他的一生起於兵,最後也死於行軍的途中。
初戰告捷。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此後直到南京稱帝,他在這裡度過了23年的時光。這段時間對朱棣非常重要,他由一個年輕的藩王逐漸成熟起來,逐漸在眾藩王中嶄露頭角,成為眾藩之首,並最終登臨大位。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對蒙古乃兒不花的初戰告捷,使他樹立了威名,成為通往皇權寶座的良好開端。
這一年元旦剛過,朱棣就接到太祖朱元璋的命令,讓他和晉王分別統帥兵馬合擊蒙元丞相咬住和平章乃兒不花。而立之年的朱棣異常興奮,因為這是他第一次經歷如此規模的大仗。素有野心的朱棣知道,這是他磨練的大好時機,也是展現自己的一次難得的機會,因此精心準備,志在必得。
朱棣首先派出幾股哨兵四出偵查,摸清了乃兒不花的確切位置。時值三月,沒想到天不作美,竟然下起了大雪,氣溫也隨之下降。有些人請求燕王停止行軍,暫避風雪。朱棣卻有另一番見解,認為這正是出奇制勝的大好時機,因此大軍冒雪而進。當大軍出現在乃兒不花面前時,他十分驚訝,毫無準備。朱棣沒有貿然進攻,而是派已降明的乃兒不花舊交觀童前去勸降。乃兒不花知道無法抵抗,只好前往朱棣軍中請降。朱棣擺酒設宴,對他非常熱情,令乃兒不花很感動,遂主動要求前去勸降咬住。就這樣,朱棣第一次大規模出征就兵不血刃地大獲全勝。而另一路的晉王生性怯懦,不敢深入蒙古腹地,結果一無所獲,倒是陪襯出燕王的智勇雙全。朱元璋非常高興,賞賜寶鈔100萬錠,對他更加信賴。這次勝利,令朱棣聲名鵲起,也是他在政治舞台上的完美亮相。
靖難起兵。朱棣的侄子建文帝登基後,一反太祖朱元璋分封藩王的政策,而是雷厲風行、銳意削藩。當時的形勢對燕王十分不利。建文帝在削奪五藩後,目標直指燕王,加強了對燕王的防範。建文帝命心腹謝貴任北平都指揮使,掌握軍權;並將燕王府護衛精銳調往開平,命宋忠帥兵3萬駐守開平。
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下,燕王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五日毅然起兵,率領「靖難」之軍,歷時4年,大小百餘戰,最終兵臨南京,奪得大明江山。下面選擇幾個大的戰役加以介紹:
大破宋忠將兵3萬,宋忠駐軍開平,是防備燕王的重要軍事力量。燕王舉事後,宋忠未敢貿然進軍,而是移軍懷來。朱棣控制了北京城,招降守備通州的通州衛指揮僉事房勝,攻取薊州。居庸關被朱棣攻破,守將率敗軍歸附宋忠。宋忠為調動士氣,謊稱原來燕王府守衛的家屬被燕王殺害了。燕王知道這一情況後,特意讓那些士兵的親屬打前鋒。原燕王府守衛看到家人沒有死,惱怒宋忠欺騙他們,就臨陣倒戈。宋忠頓時陣腳大亂,燕王趁機麾軍過河,直撲過來。宋忠由是大敗,逃回城內,結果城破被捉於廁所內。
懷來擊敗宋忠,是朱棣起兵後第一次大規模的戰鬥。這次戰鬥,斬首數千人,繳獲戰馬八千餘匹和大量的軍械。更為重要的是,懷來之戰解除了北平周圍的軍事威脅,提高了軍威。不久開平、龍門、上谷、雲中、永平等處守軍紛紛投降,壯大了朱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