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學白居易?「野梅燒不盡」有深意(圖)


野梅燒不盡,時見兩三花。(攝影:乙欣)

古戍

古戍連山火,新城殷地笳。

九州猶虎豹,四海未桑麻。

天迥雲垂草,江空雪覆沙。

野梅燒不盡,時見兩三花。

劉基(1311—1375年),字伯溫,處州青田(今浙江青田縣)人。元末進士,曾任浙東行省郎中、高安縣丞等職。為官清正,不避豪強,因一再受排擠而棄官歸裏,隱居讀書。朱元璋起兵後,被邀請出山,協理軍政事務,功績卓著,為明代開國元勛,官至禦史中丞,封誠意伯。洪武四年(1371年)辭官。卒後謚文成。劉基是元末明初的詩文大家,又是一位大預言家,並著有《誠意伯文集》。他的詩多揭露元朝暴政,反映百姓疾苦,風格雄健。

《古戍》這首詩是劉基五律中的名篇,大概寫於元朝覆亡的前夕。詩中主要反映元末戰亂不已、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未來的信心與希望。

詩的前半部分,形象而概括地描述了這種動亂的社會現象。戰火熊熊,笳聲陣陣,到處在拼殺,遍地是血與火。這樣動蕩的社會,勢必帶來慘重的惡果,即「虎豹」橫行,「桑麻」無收,而且這並非局部的,「九州」、「四海」皆如此。

展現在詩人眼前的,遠處是孤雲與衰草相接,近處是江面空闊雪蓋沙,一派淒清、蕭條和寂寥的景象。然而,詩人既看到戰爭給社會造成的巨大破壞,以及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同時也看到在這個動蕩、黑暗的社會現實裏,透出來的曙光和振奮人心的希望——

「野梅燒不盡,時見兩三花。」此聯雖化用白居易的詩句,但意境卻卓然不同。白詩是說:野草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可這裏的「野梅」(「野梅」隱對物是「官花」),卻是另一番意境:戰亂之火殘酷暴烈,把一切都燒了,但野地的寒梅並沒有被燒絕,花兒盡管只有兩三朵,但她代表著堅強不屈、超群卓絕的生命。浴火重生之後,她依然寒香如故。這是報春之花,預示著嚴寒必然過去,春天即將來臨。這表現了詩人對社會未來的信心和希望。

這首詩,內容含隱,意境深邃,情寓於景,體現出作者的沉鬱、雄健的詩歌風格。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