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賢思齊!他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聖人之一(圖)
周公雕像。(網路圖片)
歷史上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約西元前1100年),亦稱叔旦,因封地在周(今陝西岐山北),又稱周公或周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個兒子。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年)追封其為「褒德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封為「文憲王」,後世尊其為「元聖」。
周公是西周初年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為儒學先驅和奠基者,堪稱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聖人之一。所謂「見賢思齊」,讓我們一起瞭解一下這位古代聖賢的風範吧!
多才多藝 敬德保民
周公自幼篤行仁孝,多才多藝。文王在時,他以孝仁而異於群子;武王即位,則以忠誠輔翼武王,一次,武王有疾,群臣憂懼,卜求先王救助。「周公於是乃自以為質,設三壇,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於太王、王季、文王。」願以自身替武王之身,且稱曰:「旦巧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
及武王死,成王在襁褓中,周公毅然挑起了「攝行政當國」的重擔,並且教誨開導成王。周公就是以其終生輔國安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正是周公式的事業。
周公「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是儒家政治思想的直接來源。儒家思想學說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禮」,也源於周公。自東漢以來,人們常以「周、孔」並稱。唐韓愈則把周公列入儒家道統的關鍵人物之一。
制禮作樂 奠基儒學
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採邑在周,稱為周公。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武王死後又平定「三監」叛亂,大行封建,營建東都,制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周公在當時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學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結商紂子武庚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師,三年後平叛,並將勢力擴展至海。後建成周洛邑,作為東都。
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論見於《尚書》諸篇,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孔子最崇敬的古代聖人,《論語》中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周公攝政 穩固天下
周公旦是周武王姬發(?~西元前1043年)的母弟。他在周滅商之戰中,「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滅商2年後,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
武王的另外兩個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們散布流言蜚語,說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謀害成王,篡奪王位。周公聞言,便對太公望和召公召公奭說:「我所以不顧個人得失而承擔攝政重任,是怕天下不穩。如果江山變亂,生民塗炭,我怎麼能對得起列祖列宗,和武王對我的重託呢?」
周公旦又對將要襲其爵,而到魯國封地居住的兒子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論身分地位,在國中是很高的了。但是我時刻注意勤奮儉樸,謙誠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賢人。你到魯國去,千萬不要驕狂無忌。」。相傳他推行井田,制禮作樂,建章立制,主張「明德慎罰」。其言論見《尚書》等篇。